目录
第一章 徒有虚名的“继位”——明哲保身,苦待良机
顺治死后,留下四位辅政大臣辅助八岁的康熙。然而随着权力的聚集,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野心却越来越膨胀,他渴望从那个一直没有实权的玄烨手中夺得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他错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一代圣君。就是这个人开创了一代伟业,如今他的顺从和屈服不过是明哲保身的策略,他苦苦等待着的是一个一举歼灭敌人的良机。
1 掌握命运,必须在磨难中成长
2 第一道难题:如何回答父皇的问题
3 康熙的辅政大臣
4 第二道难题:如何扳倒亲政的大山
5 往后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6 处于弱势,那就寻找利益同盟
第二章 杀鳌拜——铲除劲敌,大立君威
鳌拜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他认为现在自己高高在上,无人可敌,只等一个机会把那个傀儡康熙拿掉就万事大吉了,于是霸气外露,处处争锋。一直以来用顺从来明哲保身的康熙明白自己必须抢在鳌拜动手之前向他下手。但是在这盘生死棋中,每一步棋都只能胜,不能输。因为一旦输了就是家破人亡,万劫不复!而一旦赢了,就是万人之上的天下至尊!一场生死荣辱的游戏开始了!
1 不能一击致命,那就继续忍
2 欲擒故纵,麻痹鳌拜
3 苦心经营,决不打草惊蛇
4 以柔克刚,智擒鳌拜
5 杀可以立威,不杀是为了示恩
第三章 巩权时期——亲天下,培植“载舟之水”
康熙用自己的忍耐、智慧、勇气将无法无天的鳌拜制服,但他明白要在龙椅上安稳地坐下去,关键人物不是鳌拜,而是天下人。天下人可以载舟,亦可覆舟,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主,就要令天下人信服。尤其是,汉族是大清人口最多的民族,所以如果不使汉人们心服口服,大清永远不会真正的安宁。康熙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让人们明白,他是一个优秀的、能给天下人带来安宁、幸福生活的皇帝。
1 第三道难题:如何赢得汉人的心
2 要赢得民众支持,没有物质利益是不行的
3 掌握知识分子,占据舆论上风
4 即使是一把手,也要对自己狠一点
第四章 走向独裁——躬亲要事,暗集大权于孤掌
每一个皇帝的理想就是集大权于掌中,这既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保证了自己的意志和决策可以从上到下彻底贯穿。现在时机已到,康熙无所畏惧,他决心扶植新的势力打压现在与自己夺权的“大臣集团”,从而平衡各势力的力量,并在这种平衡中独揽大权。掌握大权的重要一点是做天下大事的最终裁判者,只有裁判者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让天下大势顺着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才能成为天下真正的统治者。
1 第四道难题:怎样掌握核心权力
2 另辟蹊径,设立南书房
3 治国先治吏,建立网络式监察体制
4 御门听政,躬亲要事
第五章 撤三藩——将计就计,不吝于用强
康熙已经把朝中大权集中于自己的手中,可是有些人的权力他却不敢碰——三藩。
三藩已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政治体系,对大清的服从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尤其是三藩中最强的吴三桂,他和康熙之间的权力争夺战一直在暗暗展开,可他们又都因对对方的实力有所顾忌,不敢把矛盾挑明。可当三藩不断找借口向朝廷要钱时,康熙无可忍耐了。他分析局势认为一味依顺三藩不过是养虎为患,而且如果不除掉它它也早晚要掀起巨变。大清势力不断增长,已经无法容忍三藩的“自立为王”,大势所趋,康熙决定对三藩用强。
1 养虎为患,三藩势大
2 第五道难题:怎样撤三藩
3 将计就计,顺势撤藩
5 软硬结合,对付吴三桂
第六章 艰辛的征讨——孤立战术之下,令断雁难鸣
战事已起,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康熙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但是它艰难的程度还是出乎了他的预料。战争初期,康熙把三藩和所有背叛他的人都划为坚决打击的敌人。可是当他看清自己的不利形势后,他终于明白把人推开,就等于推给了敌人。而其实只有吴三桂才是最终的敌人,那些被自己推给他的人本可以为自己所用。只有不余遗力地拉拢人们,打乱敌人的阵营,才能增加自己的力量,孤立、削弱敌人。
1 争取朋友,孤立敌人:正面对决吴三桂
2 对战既要靠实力,也要有口号
3 有理有据,才能服人
4 敌人的内讧就是自己的机会
5 关键时刻,大胆放权
第七章 吴三桂的垮台——战场之上,擒贼先擒王
一场毫无优势的战争中,有限的兵力必须要对敌人展开有重点的打击。如果可以打击掉敌人的主心骨,那么其他势力便将不足挂齿,自然会逐渐消亡。当时几个叛乱者分为几个中心,康熙不断分隔他们,绝不能使他们相互汇合成为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同时有重点的打击,擒贼先擒王。他要把那些站在最高处、具有影响力的人先“拽下来”,剩下的乌合之众自然做惊鸟四散状。
1 两军对阵,攻心为上
2 怎样才能各个击破呢?
3 陕甘平叛,擒贼先擒王
4 原谅叛徒是有原因的
5 耿精忠投降,福建乱止
6 平三藩
第八章 明朝留下的那些“乱子”——再固皇权,掌握分寸,宽严得当
现在天下已经是大清的了,可是汉人真的都从精神上对其屈服了吗?并非如此,一次次的“朱三太子”案就是证据。虽然这不过是一个个小人们的阴谋,但是他们之所以可以成势,就说明汉人还是对满人有所怨恨。康熙明白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怨恨情绪:如果放纵,必然使他们无所顾忌,更加齐心协力地对付大清;如果太过严苛,又会对汉人造成刺激和反作用,逼着他们拧成一股。所以,恰当的态度最重要,在事实的基础上掌握分寸、宽严得当才能征服人心。
1 合理对待前朝影响
2 得饶人处且饶人
3 无故乱翻书,《明史》案由来
4 文字狱兴起
5 再固皇权,严中有宽
第九章 收复台湾——用对人,才办得成大事
台湾,是当时与大清朝敌对最严重的区域。台湾政权经常派人到清朝统治区域里滋事,康熙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君王,有责任让他的臣民感觉到他们是强大的,无所畏惧的。所以康熙不能容忍台湾的独立和不断骚扰,它挑战着他的权威。今天,大清已经强大,康熙决心统一台湾。但是这一战不可能避开大清的弱势——海战。因此,康熙明白他必须找到一个熟悉海战、熟悉台湾,有能力胜利的人才。这对胜利至关重要。
1 台湾的郑氏家族
2 不翻老账,支持施琅
3 到底是“南风计划”,还是“北风计划”?
4 澎湖大捷,康熙很满意
5 统一台湾,守而不弃
第十章 下好“大臣”这盘棋——用人之道,贵在平衡
大臣可以为君王办事,但用人办事就要放权,权力如果“放”不好,将成为君王的心腹大患。自古以来,君王都怕重臣的“越界”,怕臣子的相互“勾结”,然而不设重臣、希望没有暗中形成的势力团体又是不可能的。康熙不去幻想不可能的事情,他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他不会忘记历史上臣子之间、势力团体之间对君王最有利的情况——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1 权力平衡,谁也不许独大
2 关键要有自己人
3 一盘好棋,更要会下
4 奖励清官树榜样
5 知人善用,适当敲打
第十一章 御史弹相——避锋芒,留回旋余地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但不论伤着的是谁,康熙不允许伤着自己的皇权。索额图和明珠两个权大势大的重臣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争斗,甚至不惜损害康熙的利益,这让独裁者康熙大为恼怒,这是无法饶恕的触犯。他们太过锋芒外露,甚至不给康熙余地,那么康熙就必须下手了。但康熙思路清晰,不愿把这场战争扩大化。他只需使自己最大的敌人败下阵去,而不会重重打击他的党羽,以免他们成为自己新的敌人。避开锋芒,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才能赢得最大化的胜利。
1 太子党的主意也敢打?
2 拿明珠开刀,打击结党营私
3 一出好戏就这么黄了
4 康熙的哲学——不能有二号人物
第十二章 亲征噶尔丹——铁血,权谋,双管齐下
狂妄的噶尔丹不断向康熙挑战,甚至与外国人相互勾结,侵犯大清的领土,消灭他势在必行,只有武力可以使这样的敌人彻底消失。凭着多年的经验,康熙发现噶尔丹不但善于得罪人,而且个人性格上有一些可以利用的缺陷。敌人的弱点就是自己的强势,只要可以利用好这些噶尔丹的缺陷,就可以赢得更辉煌的胜利。
1 北方的威胁
2 赶走俄国人,收复雅克萨
3 多伦会盟,稳住漠北蒙古
4 野心家噶尔丹
5 拖字诀,噶尔丹的和谈
6 亲征噶尔丹,康熙凯旋
第十三章 废太子—— 公私分明,大义面前须灭亲
虽然身为皇室的人,但康熙对亲人有情有义。尤其在太子身上,他更是倾注了无限父爱。然而纵是如此爱护,引导,康熙都无法使他走上正轨。太子胤礽不但不具备作为一个领导人的能力和才华,甚至恶毒到了要杀亲生父亲的地步!这让康熙彻底清醒了,在大义面前,为了天下百姓,他必须要“忍痛割爱”,放下私情,废掉太子。
1 不上道的太子
2 索额图之死
3 一怒废太子
4 谁是稳当的大树?
第十四章 明争暗斗的皇子们——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在一时的愤怒中废掉太子后,康熙还不能马上确定新的接班人,他认为这次自己必须考虑清楚才能再立新太子。但是皇子们等不及了,为了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他们迫不及待地拉帮结伙扩大势力,甚至彼此勾心斗角,暗下毒手。这让康熙震怒,他没有想到他的孩子们竟然这样回报自己的父亲。他知道自己必须马上作一个决定了,因为事实告诉他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1 太子党的反击
2 太子的“病”好了
3 重新立太子
4 太子的烦心事
5 父子矛盾爆发
6 二废太子
第十五章 最后的遗书——走前,须为下任铺好路
敌人也许不能打败康熙,但是岁月终会把他带走。在走之前,康熙明白他还面临一个艰巨的、不可避免的任务——为下任铺好路。康熙已经在心中确定了皇位继承人,但其他皇子、大臣能让这个人稳稳坐上皇位吗?从皇子们明争暗斗、大臣们拉帮结伙的情况看,这几乎没有可能。可康熙也不是等闲之人,他知道他无法在思想上说服那些野心膨胀的人们,但是他可以用现实的力量使他们乖乖罢手,送新的天子光明正大地走上皇位。
1 “黑马”四阿哥杀出
2 八阿哥的失势
3 八爷党没戏了
4 树年羹尧,制约十四阿哥
5 谁来传达康熙内心的遗愿
内容摘要
《康熙大传》是“领导者”系列中的一本。一针见血讲透关于隐忍、铁血、预见力的权力场百科全书。细细解剖该忍则忍,该断则断,一辈子总在做抉择的康熙皇帝的谋略与细节
康熙幼年登基,在他还不懂得权力为何物之时已经登上了无数人为之厮杀的大清宝座,然而,面对那些虎视眈眈的欲篡权者,他亦步亦趋,走得小心翼翼,坎坎坷坷。他要权衡大局,他要从长计议,他要具备别人没有的忍耐精神。他兢兢业业,辛苦经营六十一年,换来了大清的蒸蒸日上。这样一位睿智的君王,却深陷于选好接班人的困顿之中,两立两废太子,其中的苦痛挣扎是一位领导人或是一个父亲无法承受的痛。
本书以康熙皇帝一生的典型事迹贯穿始末,将其幼年登基、收回君权、擒鳌拜定三藩、选取接班人等传奇经历展示给读者,也将其经历的辛酸、困顿、孤独等悲惨境遇一同展现,让读者看到一个全面的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