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的这篇说词,表达了两点颇为可贵的思想。其一,他主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事功,反对用贵任亲。这在血缘关系纽带又粗又长的早期封建社会里,无疑是闪光的思想。其二,他抨击了权贵专权专利的现象,指出了枝繁干弱的广泛危害,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王的统治地位,无疑是极有见地的。而且,此语一箭即击中了秦昭王的心病。秦昭王处在宗亲贵戚的包围中,贵族私家的势力日趋重于王室,早有如芒刺在背之感,对这样的谏词自然十分关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雎在信末所说“有些话,在这封信里我是不便深说的”,故作含蓄隐秘,诱使秦昭王浮想联翩,吊起他的胃口;紧接着又信誓旦旦地宣扬其言的绝妙效用,足以振聋发聩,迫使秦昭王不得不召见他。由此可见,范雎不仅胸藏治国韬略,而且工于心计。
果然,秦昭王见信大喜,立即感谢王稽荐贤有功,传命用专车召见范雎。范雎进入秦官,早已成竹在胸,佯装不知地径直闯进宫闱禁地,见秦昭王从对面被人簇拥而来,他故意不趋不避。一个宦官见状,快步上前,怒斥道:“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范雎并不惧怕,反而反唇相讥道:“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说罢,继续前行不顾。范雎此举,是冒一定风险的。然而,范雎这一句表面上颇似冒犯的话,恰恰击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昭王听出弦外之音,非但不怒,反而将他引入内官密室,屏退左右,待之以上宾之礼,单独倾谈。范雎颇善虚实之道,并能恰到好处地一张一弛。秦昭王越是急切地请教高见,范雎越是慢条斯理地故弄玄虚。秦昭王毕恭毕敬地问道:“先生何以教诲寡人?”范雎却一再避实就虚,避而不答。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祈求道:“先生难道还不愿赐教吗?”
范雎见昭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臣不敢如此。当年,吕尚见周文王,所以先栖身为渔父,垂钓于渭水之滨,在于自知与周王交情疏浅;直到同载而归,立为太师,才肯言及深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