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芯:战略型科学家江上舟博士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308265
  • 作      者:
    高陶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芯:战略型科学家江上舟博士传》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位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又第一批回国的“海归”赤子,一位在我国经济特区建设与重大科技领域自主创新攻关中作出重大成就的拓荒者——江上舟曲折奋斗而又精彩传奇的一生。
展开
作者简介
    高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历任教师、编辑、研究人员,曾应聘在莫斯科大学任教,现为某杂志编审。主要著作:纪实、报告、传记文学:《天涯萍踪》、《萧三》、《黄土地的儿子》、《众里寻她千百度》、《长歌远行》、《彩虹的脊梁》、《阳光伉俪》著译:《萧三佚事逸品》散文集:《我的莫斯科房东》、《巴顿》、《在欧罗巴邂逅音乐》翻译作品:《金钟的秘密》、长诗《我当过女警察》、《蒋经国在苏联》主编了六本书;散文作品曾多次获全国性文学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芯:战略型科学家江上舟博士传》的主人公江上舟同志,是一位经历曲折又硕果累累的时代先驱人物。近30年来,他在我国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方面的实干事迹,生动、鲜活、广阔地反映着我们伟大时代的风貌与精神。 江上舟同志是一位中央苏区老红军的后代,生于战火纷飞的建国前夕,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文革”前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70年分配到云南省电信局一个通信工厂工作,后调四机部所属的北京电声电视技术研究所。从某种意义上说,江上舟这一代人,是我们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儿女。 
    江上舟的特殊感人之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正如《中国芯:战略型科学家江上舟博士传》所记述的,他这30多年特殊人生经历,可用“闯海外、闯海南、闯上海”这样三次“闯海”来形象反映。
展开
精彩书摘
    故事从这里开始:1965年9月。 
    18岁的男生,壮实帅气,眉宇间透着英气。老红军的后代,他叫江上舟。从北京四中考进清华大学。 
    刚满18岁的女生,文雅清秀,眸子里满是聪慧。教授的女儿,她叫吴启迪。从上海位育中学考进清华大学。 
    从这一刻起,命运之神竞把两个遭遇相似,性格不同的青年人,渐渐地推到了一起。 
    “文革”时期,清华大学的一些系“搬”到了四川绵阳。没有学到该学的专业知识。政治运动、思想改造和政治学习不断。江上舟必须在自己写的一切“报告…‘总结”“检查”中,在自己姓名前冠之以“可教育好的子女”的定语,要不“过不了关”。吴启迪这个教授的女儿“靠边站”。尽管如此,两个人最大的心愿还是要学到科学知识。 
    江上舟、吴启迪在毕业分配时公开了恋爱关系,于是便要求分配在一起,这就必须服从到边疆省份工作的分配原则,他们很幸运地被分到虽远却并不荒凉的边疆云南昆明的一家电讯器材厂,当工人。 
    不久,他们筑起了和谐美满,永远可以依托、可以栖息的家园。 
    他们从不相信停办大学、藐视知识和摧残知识分子的荒唐社会状况能持续下去。从1970年走进工厂大门的第一天起,两个人就开始坚持自学大学全部理论课程,八年不断。他们不仅认真地做了几十本笔记,还私下拜了被打倒的“右派”教师为师,他就是曾经留美的无线电专家常迥先生。自学,是“文革”后期他们共同做的最富有意义的一件事,也是对自己的救赎,对逝去宝贵时间的弥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艰苦努力和他们内心深处的憧憬很快都得到回报和实现。 
    关键的1978年。翩翩一少年,忽忽已三十。三十年在生命的年轮上是漫长又珍贵的时光,“高考恢复”,“开始招考研究生”,多么惊人的消息!决不能与这梦寐以求的机缘失之交臂!这时大儿子已经7岁,需要考小学,年届30的夫妇俩又同时考清华大学“文革”后首届研究生。三个人同时都经历着初试、复试又都被录取的过程。那些日子实在是具有喜剧意味。 
    这是他们命运大转折的一年。 
    清华读了一年,1979年,江上舟从清华大学考取联邦奖学金,到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 
    江上舟在瑞士留学八年,学习期间,被父亲着着实实地“骂”回了瑞士。 
    瑞士,一个几乎是纤尘不染的美丽国度。生机盎然的绿树草地,阿尔卑斯山顶的皑皑白雪,身边盘桓的鸽子,洁净的木质长椅,清脆的钟声……让人流连,让人沉醉。正是这个美丽的国度,对他俩今后的命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这个学校历史悠久,是欧洲著名的理工大学,它拥有一流的教学条件,诞生过许多誉满全球的卓越学者、科学家,除了爱因斯坦外还有20位获得了诺贝尔奖。这里治学严谨,有阶段性考核与淘汰制度,学生假期要参加工厂实践,一个电工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至少要做60多个实验。实验设备更新也快,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工业项目。这里的博士学位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轻易获取。 
    吴启迪晚江上舟两年(1981年)到达。她是新中国第一批拿到硕士学位的人,研究生毕业后以“访问学者”名义赴瑞士进修,一年后继续深造。两个人学的不是一个专业,他学通信,她学自动控制。但所遇到的困难却是一样的。一个大学本科不是按部就班学完、“先天不足”的中国学生,也没有学过德语。吴启迪用了一年时间从小孩子学话开始,基本具备了用德语听课的前提条件,被教授留下攻读博士学位。 
    1985年,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第一个女博士证书被一个中国女学者领取,1986年她回国到同济大学任教,这就是吴启迪。 
    而江上舟则不然。在瑞士,就在这个可爱的国度里,先通过了德语考试,又完成了硕士课程,最后完成了博士论文工作,取得了博士学位,用了漫长的八年!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江上舟还没有取得学位之前曾一度萌发过中断学业回国的想法。那是在1982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国探亲的时候,他敏锐地看到国内蓬勃的改革大潮已经涌来,便告诉父亲他不想再读下去,想早点回国干,国内需要他…… 
    父亲江一真一听,猛地站起,把脸一板,提高嗓门,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老爷子手摁在桌上,狠狠发话:“我是说过‘你们谁出去都行,但是出去学成后都要回来’的话,但前提是:一定要完成学业,否则甭想回来!,,接着老爷子叹了口气,规劝道:“我们那时没有机会,你现在有这样好的条件,可以成为有本事的专家为国效劳……你决不可以半途而废!你给我老老实实回去,把学业完成!” 
    是啊,父亲没有念过几年书,长期的战争又粉碎了他的读书梦,他是全靠实践中刻苦努力成长起来的出色的外科医生,常为知识不够抱憾终生。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我怎么能让老人家失望呢? 
    这时吴启迪也已决定继续深造,江上舟只好返回瑞士接着攻读博士学位。 
    用江上舟的妹妹江效松的话说,哥哥在瑞士读书“一开始是孜孜以求的,可是到后来却变为不得不读,要不回不了家”。 
    江上舟是怎么搞的?是学习基础太差跟不上吗?不是!一个爱学好学,博闻强记,历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者,清华的底子加上聪明的脑瓜,足矣。那么是不喜欢瑞士这个国家?当然不是!这里天蓝地绿,纤尘不染,他赞扬瑞士风景“是躲不过的美丽”。高福利,生活安逸,令世界人民瞩目又羡慕的地方,江上舟又非草木。是他的人际关系不好待在那里无趣?更不是!江上舟在留学期间当选为瑞士留学生联谊会主席,这可是完全的民主选举,人缘不好怎可能当选? 
    奇怪呀,奇怪!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自幼就爱读书会读书,深得父母喜爱同学钦佩,而且是在世界一流学府里深造的人,变得如此心猿意马,厌倦读书? 
    如果把镜头拉回夫妇两人在苏黎世的生活,你就会彻底懂得,江上舟读不下去的缘由就是一个,一个让许多国人甚为不解的缘由:国外生活太好,国内老百姓太穷,他急切地想回国尽快改变这一切!唉,傻不傻呀! 
    他的苦恼是真实的,决非浪子远游倦于风尘的轻率,也非子虚乌有精神家园的幻灭,这是一种深沉思维的觉醒,是一种清醒、成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他实在是太想念自己亲爱的祖国了! 
    ……
展开
目录
序幕 
楔子 
上部 彩云归 
第一章 一个更大的特区 
敢为人先者 
朋友叫他“唐老鸭” 
什么样的家庭真传 
梁湘听罢哈哈大笑 
第二章 三亚篇 
全国第一个博士市长, 
三亚的“形象大使” 
中国的“夏威夷” 
中国第一个房地产交易中心 
落选,谁的悲哀? 
“你不能走,到洋浦去” 
第三章 洋浦篇 
“特区中的特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谁给洋浦定位? 
我们叫你“洋浦总督” 
“有一种投奔延安的感觉” 
率先实行办公自动化 
“跟他做朋友比跟任何人做朋友都好” 
中国第一个“小政府” 
“你给农民搬迁,头发要白一大半” 
起落生死大化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四章 曲折的尾声 
怪哉,煮熟的“鸭子”怎么会飞了? 
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 
污水铺天盖地而来 
成耶?败耶? 

下部 战略策 
第一章 “做大事。不一定做大官” 
上海之梦开始了 
世上最伟大的变革都源于创新 
经委工作纷繁复杂 
“上海的工业一定要杀出重围!” 
第二章 点石成金的产业 
第三章 江上舟的“脑子坏了!” 
第四章 “吸铁石”、“旗帜”“哥们儿” 
第五章 有凤来仪 
哥伦比亚大学来了个马启元 
传奇人物张汝京与中芯国际 
力挽中芯国际之狂澜 
首批引进的专家尹志尧 
引进台湾“二虎” 
“引进两个队伍,挑战高科技核心” 
第六章 有了国际半导体俱乐部的“出入证” 
代加工厂——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微电子设备——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研发中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七章 芯片其实挺美的! 
第八章 中国“运”沉睡了年 
第九章 “大飞机”立项的推动者 
第十章 上海第一列轻轨车辆 
第十一章 内河上的“平底船” 
第十二章 不是魔术:煤制油 
第十三章 燃料电池汽车:与万钢一拍即合 
第十四章 新一代移动通信在招手 
第十五章 中国第一个聚焦光热发电企业 
第十六章 大爱无边——中国第一个“残健融合”学校 
第十七章 王国维如是说 
第十八章 “我遇上了年一遇的好机会” 
第十九章 生命的约定 
第二十章 尾声:时代的胎记 
附录:江上舟简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