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湘
一个人不能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苟活于世。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就有收获。
1961年,王淀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当老师,从讲师、副教授、教授,到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在湖南学习、工作了30多年,在湖南当选为中科院院士,3个孩子也都是在湖南出生。
王淀佐充满感情地说,“我不是湖南出生,但我是吃湖南大米、喝湘江水长大的,湖南人民的乳汁养育了我。我差不多跑遍了湖南的山山水水,对湖南的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我22岁到长沙,还是个学无所长,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直到58岁奉命调回北京,已经是霜飞两鬓,快到花甲之年了。在湖南度过了我一生的大好年华,北方虽是我幼年少年的故乡,可是我生活了36年的湖南,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人杰地灵的湖南给王淀佐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选择了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励志搞科研。他坚信,只要有报国为民的热心、坚持工作的恒心和迎难而上的决心,就一定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就有收获。
王淀佐回忆说:“1960年,吃不饱饭,还是要不停地工作。有一段时间,做科学技术研究有些成就时,甚至就可能遭受批判,但还是舍不得放弃。一个人不能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苟活于世。我从事的专业工作是矿物加工,矿物加工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矿物资源的利用,工业价值非常高。没有现代矿物加工科技的支撑,就不能提供发展需用的各种金属非金属材料,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王淀佐痴迷一生的工作是矿物加工科研项目中浮选药剂的研究。王淀佐介绍说,我国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加之贫矿多、细粒矿多,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和化学成分等都甚为复杂,因而中国的选矿工艺科研项目常常是专业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当今最为有效的加工技术是“泡沫浮选法”,它的技术关键是浮选药剂。从事这项研究除了必须了解前人做过的工作之外,还应掌握相关的有机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知识和测试技术。他为此阅读了大量英、日、俄文文献,将读书、计算与科学实验相结合,一步步推进研究工作。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历程中,经费不足,设备短缺,人手不够,时间难以保证,困难的确不少。他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未曾懈怠,始终为我国矿业事业的发展进行各种努力和探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