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侗族芦笙传承人——张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120130
  • 作      者:
    潘琼阁著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写这本《侗族芦笙传承人:张海》的时候,作者潘琼阁希望着力呈现一个生动的传承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优点和缺点。张海的口述部分,以及在采访期间的见闻,近乎琐碎。作者却觉得,这样能够走近传承人,获得更鲜活的信息,收获侗族芦笙和芦笙传承人所带来的感动。
展开
内容介绍
    男不吹笙丢了祖宗的习俗,女不坐夜空留那箱漂亮的侗服,不是我们定下吹芦笙游访的习欲,已有前人先随我们随后。
展开
精彩书摘
    老百姓的生活里。张海至今仍是自豪的:“可以说,由我引起,独峒的芦笙踩堂又火起来了。”
    1978年,张海进入独峒公社文化站工作,有了更多展示和发展自己文艺才能的机会。不仅是芦笙,还有侗歌、笛子、琵琶、牛腿琴、侗戏等等,张海都如饥似渴地吮吸着。
    在搜集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张海不满意简谱了,嫌它记录芦笙曲太慢。1979年,他自创制了一套记录芦笙谱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记录下了几十首侗族芦笙曲。他说:“我用符号把各个音分开来记,方便得很,在民间推行也被大家接受了。”
    接下来,他对传统芦笙也不“满意”了。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现代音乐后,他逐渐感到传统芦笙的表现力不够丰富,于是开始改制芦笙。以后,他一有机会就去芦笙师傅家学习传统芦笙制作,常常和会做芦笙的人讨论制作的技艺。制作芦笙的关键是将发音管、共鸣筒及簧片三者完美地结合,其中簧片的制作最为复杂,每个音所用的簧片长短、厚薄都不一样,要精心切割、打磨,反复在芦笙管上调试。铜片薄而锋利,常常把他的手划破。1987年,张海终于做出第一把改良的8管芦笙,之后他陆续加管,一直加到24管。他还根据不同的调式(如C调、降E调、F调、G调、A调)来制作芦笙,每把芦笙都可在三个调之间转换。
    1985年,张海因为全面的侗族艺术才能、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待人处事,被招进三江县侗族艺术团,成为艺术团里的芦笙演奏师。由于他制作的芦笙工艺精湛,很多地方的艺术团体都来订货,到现在,张海已经制作了3000多把多管芦笙。团里的芦笙制作、修理也都是他在负责。
    张海还常常被派去各村寨辅导村民演奏芦笙。在实践中,他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那就是“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简单易学,便于推广。他还把自创的记谱法教给村民,方便他们记忆和练习,加上待人诚恳,他深受村民们欢迎。1991年,他被聘为全国第四届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歌舞《民族之光》第三场《芦笙踩堂》段舞的编导,并被评为柳州地区优秀编导。
    同时,张海开始和艺术团到全国各地演出,和各地各民族的民间艺人交流。他对侗族艺术的认识,从无意识的爱好上升到有意识的推广。1992年,张海和艺术团被邀请到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表演。演出结束后,杨尚昆主席慰问演员,对他说了一句“你们少数民族有这样的乐器(芦笙),是值得骄傲的,你们一定好好发展它,不要失传”,这在张海的心里烙下了强烈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让他意识到了传承的责任。2000年以后,张海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传承人。他知道,侗族艺术要一代一代继续下去,必须从孩子抓起。
    他培养了很多徒弟和学生,女儿张吴巧觅是张海最大的骄傲。巧觅生活在侗族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从7岁开始,在爸爸的指导下。学吹侗笛和芦笙。几年来,乖巧的她进步神速,屡屡在三江、柳州等地的大型活动中露面并脱颖而出,到过国内外不少地方表演。2010年,张吴巧觅成为广西民族大学的学生。
    跟张海学习专业演奏的学生前后已有50多人了,而村寨里学习简单吹奏的已有几百人。张海和他的家人、他的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利用这些机会宣传并推广侗族芦笙,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侗族的芦笙。这是张海迫切想要做的。
    在比赛和表演的曲子里,好几首都是他改编和创作的。张海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开始创作侗族芦笙曲。他改编和创作的曲子用他改良的芦笙演奏,不仅丰富了指法和技巧,而且突出了侗族音乐的特点;既能表现侗家人的生活和情感,舞台欣赏性又强,且不失侗族芦笙的特色。
    因为出色的侗族芦笙吹奏和制作技艺,因为积极地推广侗族芦笙艺术和培养侗族艺术传人,2007年,张海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传承宝地育传人
第一节 三江:侗族文化源远多元文化交汇
第二节 独峒:亲历桃源之峒
第三节 张海的艺术人生

第二章 传统难忘精髓难舍
第一节 三江侗族芦笙大观
一、芦笙形制
二、三江传统侗族芦笙
三、侗族芦笙的风格
四、芦笙的制作过程
五、吹起芦笙跳起舞
六,生活在鲜活的土壤里
七、芦笙禁忌
第二节 侗族芦笙的精髓:喜乐、和谐、群聚力
一、吹喜不吹丧
二、追求和谐完满
三、群聚性文化心理

第三章 创新不止传承不息
第一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芦笙的发展
二、张海的芦笙制作和吹舞技巧
第二节 传承现状困境与希望并存
一、形式与内容的变迁
二、三江侗族芦笙现状
第三节 传承用情授徒用心传艺
一、口耳相传的乐曲——张海的芦笙谱
二、播撒希望的种子
三、具有侗族特色的作品

第四章 与芦笙相伴的人生
第一节 艰苦的童年,有芦笙为友
一 、“从小就喜欢文艺”
二、他把芦笙当做朋友
第二节 禁吹的日子,君子当自强不息
一、“人家孩子能,我为什么不能!”
二、他不仅懂得芦笙
第三节 让芦笙重回民间的土壤
一、“我下定决心要把芦笙弄出来”
二、他在继承中创新
第四节 做出与时俱进的好芦笙
一、“我开始做芦笙的时候就开始改良”
二、学生喜欢他做的芦笙
第五节 从民间来、回到民间去
一、“我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去”
二、学生们喜欢这个性情中人
第六节 严格教授侗族艺术
一、“对曲子的理解很重要”
二、他是有魅力的老师
第七节 相互扶持的侗族艺术之家
一、孝老爱亲模范家庭
二、多元的经济来源
第八节 多元的经济来源

第五章 访谈
一、采访杨顺丰
二、采访吴世华
三、采访苏甲宗
四、采访唐力
五、采访陆璎

第六章 有关芦笙的民歌、传说、故事
附录 张海及其家庭获得的主要奖励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