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化部文物局下属的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成立了 一个书画组,从事书法绘画鉴定方面的研究工作。工作人员有王世襄先生、 先师张珩先生的遗孀顾湄夫人和故宫退休干部刘耀山。我原来给朱启钤先生 作秘书,1964年朱先生逝世后,经王世襄先生介绍,我也到了书画组工作, 主要是学习中国书画的鉴定能力。我的工作是对所里收藏的大量影印书画册 (其中包括当时进口的海外印刷的中国书画图录,如台湾影印复制的《快雪 时晴帖》等)和书画书籍进行编目。当时文博所为了辨别真伪,还特意买了 一些赝品来进行比对。这个书画组已经收藏了当时95%的影印书画册,而且 这些书籍有些在外面是看不到的。我的工作由王世襄先生指导。那时我还很 年轻,虽然写了几年的字,但对一些古代的书画知识不很了解,对于书画的 历史和书画书(包括影印书画册)的分类,更是外行,得需要老先生的指导。 没过一段时间,王世襄先生就下去“四清”了。临走前,王先生特意和我交 代说,有问题可找启功先生请教。 那时,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我经常去小乘巷胡同的先生家求 教,自此,我开始有机会和启先生深入交往。在启功先生的亲自指导和帮助 下,我对影印图册和书画书进行了分类编目。要知道,在当时,启功先生的 学问和书画早已颇有名气,而先生仍无私地帮助指导我。这对我这个后辈是 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在交往中,我始终尊先生为师,但先生却从不以老师自 居,始终视我为友。比如启先生比先母小不了几岁,但每次都向我问候“老 伯母”如何如何? 我出生在一个旧式家庭,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开始年学习写毛笔字。在 认识启功先生之后,受他老人家影响,我对书法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学习和理 解。我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的工作未及转正,“文革”就开始了,l晦时工 都被辞退,我也只好回家赋闲,靠刻蜡版和给老先生们抄写书稿维持生活。 在“文革”后期,启先生参加了标点《二十四史》的工作,在王府井大街的 中华书局标点《清史稿》,离我家比较近,有时在街上就能碰面。启先生的 大作《诗文声律论稿》的初稿,就是由我代为清抄的。就这样,我跟启先生 接触又多了起来,交往也更加频繁,我也成了先生小乘巷寓所的熟客。后来 我在中华书局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同先生也是往来不断。在这个过程中, 老人家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都使我叹服,同时先生对书法文化的深入理解 ,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首先,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曾经先后临习过《玄秘塔》《郑文公碑 》、赵孟颊《心经》、北魏墓志、蔡襄《自书诗册》和智永写本《千字文》 等名家、名碑、名帖,在蔡襄,《自书诗册》和智永《千字文》上,虽然下 过很长时间的功夫,但总感觉写出来的字字型结构有点松散,有些发飘。为 此,我特意请教启先生,问先生我学字下一步应该怎样走?先生说:“你的 字没有‘芯儿’。写字要抓住‘字芯儿’,也就是‘字核儿’。写出的字要 抱紧‘核儿’,那就不散了。”先生亲手画了方块图形。钩出左上右下对角 线,用黄金分割的方法把基本笔画进行演示,告诉我字“芯儿”就在这条对 角线自下往上的0.618处,也就是黄金分割点上。并要求我一定要写《张猛 龙碑》。启先生所作的论书绝句百首中有四首专论《张猛龙碑》,并附有大 段注文,说:“因为《张猛龙碑》于北碑中.惟其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 ,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可见先上对此碑的重视 。我在《张猛龙碑》上下了一定功夫之后,果然克服字体发飘发散的毛病, 逐渐遒健挺拔。 启先生对中国汉字结构和字型中心点的研究是非常透彻的。对他的“字 芯儿”理论,我自己通过临习古帖,逐渐有了更深的体会。比如我在临写蔡 襄字的时候,就因没有注意到结构问题,写的字总是缺乏紧凑感。近年来, 我一直临习王字。王字,尤其是《阁帖》中的王字,看似飘逸洒脱,实则围 绕“字芯儿”回环紧抱。如果没有看到后一点,临习王字,很容易发软发散 。但由于我受到启功先生的启发,临写时,非常注意体会王字在结构上外松 内紧、回环紧包的妙处。才没有走上松软一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吸取 了王字的长处,使自己的书艺有所提高。 通过临帖,我逐渐领悟到无论什么样结体的字,包括行、草书,启先生 提出的中心点理论,都是很有道理的。过去书法讲结体三分式,有横三分、 竖三分,认为只要掌握了这种分法,结构就能平衡。但这种办法很不全面, 因为行、草书,尤其是草书,是没法划分的。再看启先生的“字芯儿”理论 ,就觉得不仅适用于楷书,也适用于行、草书。因为,行、草书也是方块字 。只要是方块,就有个构图问题,就适用黄金切割理论。比如《阁帖》中所 收的王羲之的行、草书,看似流畅飘逸,但细一分析,它们的“字芯儿”又 都大体上在黄金切割点上。由于每个字的“字芯儿”都在黄金切割点上,所 以一行字的“字芯儿”就会上下连成一条直线。大凡行气好的书法作品,“ 字芯儿”上下总是一条线,即使左右有些摆动,幅度也不大。符合这一点的 行气就好,如果一行字的“字芯儿”摆幅太大,就没有什么行气可言了。书 法的结体问题,前人的讨论只限于楷书,不及于行、草,更无人探讨结体与 行气的关系。启功先生的“字芯儿”说,不仅适用于楷书,而且也适用于行 、草、隶、篆等其它书体,同时更阐明了结体与行气的关系,不能不说是对 中国书法研究的一大贡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