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刚打完汉奸官司,亲友们都建议他离开北京,到外面转转,换换环境,也满足外地观众的心愿。恰好此时上海来人相邀,于是在1947年,李万春和李少春一同来到上海。
那时“鸣春社”前后两科(班)的学生都毕业了,“鸣春社”也不再办了。学生们有的参加了“永春社”,有的另去搭班。李万春的三个弟弟桐春、庆春、圜春,都进了“永春社”,李桐春已经成为能与哥哥并驾齐驱的主演,李庆春也有些名气,可以担当重头戏。在李氏兄弟当中,李桐春名气较大,因为走他哥哥的路子,学的是文武老生,以武生为主,只要有挑班演出的条件,李万春都积极地想把他提拔起来,不仅让他和自己同台演出,分担主演,还让他接替自己的戏,挑着演。在宣传方面,特意把李桐春的名字提到显眼的位置。戏园子门口挂的水牌(广告)和海报上,都把李桐春的名字和李万春的名字并列,有时李万春把自己和弟弟桐春的名字写成并排的两个“三丁”,也就是“品”字形,在戏班里俗称“坐着的”,也叫“蹲着的”,有时更是上面统一用一个“李”字,下面统一用一个“春”字,中间平行写出“万”、“桐”两个字。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这兄弟二人艺术上不相上下。
李万春和李少春一起来到上海后,上海天蟾大舞台又挂出“二李合作”的牌子。李万春与李少春合作一场义务戏,戏码是《战宛城》,李万春饰典韦,李少春饰张绣,赵如泉、白玉薇分饰曹操、邹氏。这出戏,李万春小时候在“斌庆社”就常演,而且张绣、典韦都演过。以前多是他扮张绣,陈富瑞扮曹操。李万春年纪不大,却爱琢磨。看了几次陈富瑞饰演的曹操,在进宛城时的表演,每次都是进城前用马鞭指城门上方点三下,就想,这三下是点城门额上的字,可是宛城只有两个字,点两下才合适。于是李万春向陈富瑞提起,陈富瑞不以为然地说:“按照锣鼓点儿,仓仓仓,只能点三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