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减少了一点点困难,但奥古斯丁也认为有些(没有损害原则的)行为无论会导致什么后果都不应该做出。因为要在每一种情况下判断这种行为超出了人的计算能力,因此可以公平地推论,认识这种强有力的主体相关道德形式仅仅对于实在论者或相信上帝的实在论者才是可行的。我将因此而把对这一事情的实际探讨推迟到最后一章,但目前讨论的一个让人困惑的特征是,不管有关道德的客观事实是什么,也不管给有神论者造成了什么样的尴尬,一种更强的主体中立道德似乎要被非有神论者获得--而且他或她将会发现主体相关主义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让人反感的。我还将在最后一章就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的道德辩论出现崩溃的更深影响以及希望这种崩溃不出现的无用性展开讨论。
此刻,我们最好返回去谈论主体相关道德的创建者苏格拉底。在《高尔吉亚篇》里,苏格拉底提出了宁愿忍受错误也不犯错误的观点。我们可以在第一个例子中看到,这种观点认为让别人承受错误之苦不比自己犯错误好,但苏格拉底确实从两种意义上提出了这种观点。首先,几乎无法否定的是,当一个人宁肯牺牲他的生命也不愿意犯错误的时候,他却把痛苦留给了他的家庭和朋友:一个残害他人者可以通过继续这一事实影响他的受害者,苏格拉底本人在《高尔吉亚篇》里说过,他宁肯忍受错误也不愿意犯错误,但他却让他的家庭蒙受了痛苦。虽然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在古希腊历史背景下似乎因为认为一个人的家庭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他本人的延伸的思想减弱了,但是它并没有使苏格拉底立场的坚定性受到破坏。
我们认为,只有在有神论背景下即有神意的背景下,这种观点才会在极端情况下有意义,那么,苏格拉底是这一观点的反面例子吗?或者说,他的立场是无法理解的吗?几乎毫无疑问,柏拉图所展现的苏格拉底确实相信宇宙处于一种神意主导的秩序中。他的监护精神肯定了他在那个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他不是上述那种认为我们的主体相关性理论导致了有神论信仰的观点的反面例子。
……
展开
——JoachimLukoschus,荷兰学者
《真正的伦理学》是一位思想成熟的学者洞察历史和对当代人类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尚进行深刻观察的产物。
——JudeP.Dougherty,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