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解思考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126067
  • 作      者:
    梁光耀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梁光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主修美学,现为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研究兴趣包括艺术、思考方法、逻辑、中国哲学及宗教哲学。著有《艺术死亡》、《思考方法浅论》、《思考方法·艺术评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911袭击后,美国总统布什呼吁全球反恐:“你若不做拉登的敌人,就是美国的敌人。”
面对灾情,地方长官给大家打气:“我们必会打赢这一仗。既然可以打赢,我们当然有信心去面对。”
丈夫反驳妻子的戒烟要求:“张三吸烟,未患肺癌;李四吸烟,也未患肺癌;所以吸烟不会患肺癌。”
以上例子我们见惯不怪,但隐匿其间的谬误暗礁,你能否识破?
《图解思考方法》以图解形式,介绍思考方法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架构,剖析思考得法的奥秘和正确步骤,帮助读者提升思考能力,更好地认清谬误,解决问题。
不管是假两难、循环论证和以偏概全谬误,还是其他谬误,阅读本书后,一切逻辑谬误都将无所遁形。
展开
精彩书摘

  1.什么是思考方法?
  未接触过“思考方法”这门学科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怀疑:“思考也需要特别的学习和训练吗?我能够提出疑问不正反映出我在思考吗?”不错,人是有思考的能力,但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思考。要提升思考能力,必须掌握正确的思考原则。“思考方法”正是一门探讨正确思考方式或原则的学问。
  要了解“思考方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我们可从分析“思考”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开始。什么是“思考”呢?一般来说,我们会将计算、分析、推论等的心理活动称为“思考”,但不会将做梦或胡思乱想叫做思考。
  那么,两者有什么分别呢?分别就在于思考要注意程序和方法,就以计算为例,没有方法是不行的,可是做梦或胡思乱想并不需要方法,因为胡思乱想根本就不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
  “方法”这个概念有两个含义:“目的性”和“普遍性”。“目的性”是指我们总是通过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例如游泳的方法,我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游泳会比没有通过方法的快或安全;“普遍性”是指方法的有效性不会因人而异(如果他能正确地运用方法),如果我依照某种方法能够达到某些预期的效果,但别人却得不到同样的效果,那么,这套方法就不算有普遍性了。
  我们可以将“思考”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了解“思考方法”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思考方法”会讲解一些我们思考时要注意的程序,按照这些程序去思考的话,所能达到的目的就是令我们的思考更加清晰、严谨和合理。
  2.思考方法的四部分
  究竟“思考方法”这门学科的实际架构是怎样的?它又可以区分为哪几个部分呢?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以为李天命先生对于“思考方法”这门学问所建立的架构最有实用价值。李先生的“思考方法”有四大部分: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分析。
  简单来说,语理分析的主要功能在于厘清言论或问题的意思,逻辑方法是用来考察其中的推论是否正确(这里涉及演绎法的运用),科学方法则提供一套证立的程序来获取有关经验世界的知识(这里主要涉及归纳法),最后的谬误剖析是将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加以归类和分析。
  李先生对思考方法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语理分析的思考进路,并赋予语理分析为思考方法学的起点,亦即思考方法中最基本的部分,而且发展出具实用性的语害批判架构。
  正如李天命先生所言,语理分析其实是分析哲学所用的思想利器,他不过是将分析哲学的精华建构为思考方法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哲学的前身“逻辑经验论”所作的两个方法学区分:
  1.析合区分,2.意义区分 。
  能够将“语理分析”这种思想利器由学院的象牙塔中拿出来,将它建构为思考方法的基本环节,李先生堪称第一人。
  一般讲述思考方法或逻辑的书都会包括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却没有语理分析这部分;当然,它们都会提到语言的性质,例如歧义和含混如何妨碍清晰的思考,但却没有充分了解语意的重要性,其实很多无谓的争论都是没有先弄清楚言辞的意思所致,不少思想的困惑亦是由此产生,加上语意上的“偷、摸、拐、骗”四处横行,实在需要一门针对语意弊病的学问——以语理分析为首位的思考方法学。李天命先生对思考方法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对谬误作出整理,主要有两点:1.对谬误提出了恰当的定义,2.给谬误一个非常实用的分类架构——“四不架构”。
  有人误以为“思考方法”会教授一些记忆的速成法、如何恰当地与别人沟通等的内容,他们应该到心理学寻找满足这些需要的法门。当然,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要遵守思考方法的基本原则,例如内容要清楚、推论要正确和没有谬误等。
  顺带一提的是,思考方法的原则是运用于讨论的场合,主要用来分辨是非对错,并不是任何场合都要严守思考方法的原则,例如,平时跟朋友闲谈说笑,根本就不需要,而且也不适当。
  其实,所讲的正确思考方式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思考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普遍运用着,例如“语理分析”,有考试经验的朋友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要先弄清楚问题的意思才作答,否则答错问题就很不值了;可是,由于我们往往急于回答问题或者自以为了解问题的意思,所以经常犯这个错误。
  又如逻辑方法讲的演绎法或演绎推论(Deduction),你事前根本就不需要学习过“思考方法”,也不用知道什么叫做演绎法,却可做出以下正确的推论:
  前提:
  这个班的所有学生都是男性。
  甲是这个班的学生。
  结论:
  甲是男性。
  前提1前提2前提3前提n
  结论
  这就是演绎法
  然而,你对于这个推论本身的性质却未必清楚。演绎的推论具有“必然性”,意思是由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假如前提全部是真的话,结论也会跟着真(不可能为假),前提的真可保证结论的真。
  可是,归纳的推论(Induction)并没有这种必然性,归纳的推论只有“概然性”,假如前提全部为真的话,结论有很大机会也是真的,但不会必然为真,例如:
  前提:
  甲活不过二百岁。
  乙活不过二百岁。
  丙活不过二百岁。
  ……
  结论:
  所有人都活不过二百岁。
  我们根据过往的事例(很多人都活不过二百岁,并且知道没有人活过二百岁),推论出一个普遍定律——“所有人都活不过二百岁”。可是前提的真并不能保证结论必然为真,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将来的人能活过二百岁;换言之,归纳推论中,前提真而结论有可能为假。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清楚这些正确思考方式的性质,就可以更加自觉和善于运用这些思考方法,继而提升思考的能力。
  虽然像演绎法和归纳法等的思考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着,但却有相当多的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同时混杂其中,以致我们根本就不能分辨什么是正确的思考方式,什么是不正确的思考方式,例如以下的推论:
  前提:
  如果天下雨则地下湿。
  地下湿。
  结论:
  天下雨。
  如果我们以为这个推论具有必然性就错了,因为造成地下湿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爆”水管,未必一定是天下雨。
  “思考方法”除了讲述正确的思考方式,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探讨那些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我们可将这些不正确的思考方式称为“谬误”。以上的推论就是犯了“肯定后项的谬误”。
  3.思考方法与批判思考
  有时我们会将“思考方法”称为“批判思考”,原因是这套思考方法主要是用来批判艺术、哲学、政治和宗教等的言论,检视这些言论是否清晰、有没有语害、推论是否正确、有没有谬误等。
  但是,将思考方法称为批判思考只是一种约定,“批判思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无意在这里探讨这些定义,只想指出,现在是从方法学的角度去界定什么是批判思考,不论其他人怎样界定批判思考,这些不同的说法都要遵守思考的基本方法,否则的话(例如犯了谬误),也会遭到批判。
  正如前面所言,思考方法主要是用来批判言论,指出言论中不清楚的地方,这是语理分析的工作;逻辑方法帮我们检视言论中的推论是否成立;科学方法则用来考察言论中所宣称的知识是否可靠,至于谬误剖析则是将言论中隐含的谬误指认出来。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要批判某些言论,却不是根据以上四个标准,而是另有标准。
  例如,有一位前香港立法局议员曾发表公开言论,说“全香港的女人都是‘鸡’(即妓女)”,而我们批评他这个言论的根据并不是“不清楚”,也不是推论不成立(因为根本没有推论),该言论当然是不合符事实的,但除了批评他的话不合乎事实,真正的批评是他歧视女性、侮辱女性。我们依据的标准是平等和不受伤害的原则,而这些都是价值观。我们正是根据这些价值观去批评不合理的言论和社会现象,而社会的进步实有赖于我们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判。
  很多人以为价值观都是主观或相对的。当然,有些价值观的确含有主观的成分,甚至只是个人的好恶,但我们用来批判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价值观却有其普遍性,例如自由、平等和幸福等价值观。
  很多时候社会问题的争论并不是由于我们有相对的价值观,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之间是有冲突的。要成全某些自由,可能就要放弃某部分的平等。
  例如香港政府推行的“直资学校”计划,无疑增加了家长自由选校的权利,但无可避免会令阶级延续到下一代的情况越趋普遍,因为直资学校收费高昂,只有富有人家的子弟才有机会入读,透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将来晋升高上阶层的机会也越大。要争取人的基本权利,有时又会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例如香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的居港权问题,赞成他们有居港权的人认为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反对的人则认为这么多人来港定居会降低香港人的整体生活质素。
  根据以上的分析,或者我们可以这样了解什么是批判思考:思考方法作为批判思考的基础,是必要的,但如果要批判不合理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则未算充分,必须诉诸合理的价值观。
  4.创意思考与批判思考
  思考大致可分为两种: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批判思考旨在批判,创意思考则旨在创新和发明。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发明呢?因为新的理论能解释一些以前不能解释的现象,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新的解决问题方法能节省时间,增加效率;新的产品能改善生活的质素,令我们有更便利更舒适的生活。但不论是理论的创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是产品的发明,最初都是源于观念的创新,来自创意的思考。
  但我很怀疑创意思考是否真的有方法可循。举个例,著名的创意思考学者戴宝禄(Edward de Bono)教我们要有创意必须打破平时的习惯,比如到书店就要看一些从来不看的书,这会刺激我们去思考,带来新的观念。可是作为“方法”来说,我认为它的普遍性并不高,甚至是只对小部分人有效,而对大部分人并无用处。道理很简单,“创新”根本就没有方法可依,可以按照一定程序得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叫做“创新”。原则上创意思考所讲的方法的普遍性远远不及批判思考,只能作为一些指引和参考。事实上,这些创意思考书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所讲的方法普遍性不强,而是这些方法太过繁琐和混乱,根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我想就批判思考与创意思考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并厘清一些常见的误解。我认为批判思考比创意思考更加基本,所谓“基本”的意思是指由创意思考得出来的创新和发明,最终还要经得起批判才算成功或可行。例如,当爱因斯坦最初提出相对论时,大家都认同它是科学理论的创新,但这个理论是否可行,还要经得起后来实验的印证。创新要经得起批判,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有时批判能刺激创新的出现,例如,批判不合理的制度能令我们发展出比较完善的新制度。反过来说,创意能提升批判思考的深度和质素,虽然我们强调批判思考有法可循,但能否思考出新的观点来进行批判,往往系于批判者本身创意能力的强弱。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但坊间有些讲思考方法的书却将两者看成是相互排斥的。例如某种对思考方法的分类,将思考分成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水平思考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讲的创意思考,而垂直思考则相当于批判思考,这种分类用形象化来说明直线的思考方式不会产生创意,甚至会妨碍创意的出现。如果批判思考的目的在于批判的话,它当然不是用来创新发明的,假若就此批评批判思考不能产生创意,那荒谬之处岂不是跟我们批评洗衣机无用,因为它不可以用来煮饭一样吗?
  另一种流行的分类是将思考分成所谓左脑思考和右脑思考,右脑主管想象和创意的思考,而左脑则负责推理和分析的逻辑思考,右脑思考和左脑思考又相当于我们所讲的创意思考和批判思考。可是,目前我们对于脑部构造的认识还在初级阶段,而这种左右脑思考的讲法就拿这些初级的知识来大做文章,它缺乏的正是充分的经验证据。例如说很多天才都用左手,是由于他们的右脑比较发达(右脑控制左边的身体,左脑控制右边的身体),但这种说法的根据十分片面,因为它忽略了同样有很多用右手的天才,又不能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用左手但又不是天才的人存在。即使有证据显示惯用左手的人比较有创意,也并不能据此就断定左右脑思考的说法成立,因为可能是另一些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人惯用右手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我们是从小就被训练成使用右手,而那些喜欢用左手的人可能就是一些敢于打破常规的人,而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又往往比较有想象力。
  以下本书将分别论述思考方法的四部分及创意思考的原理。
  ……

展开
目录
自序
 
导论
什么是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的四部分
思考方法与批判思考
创意思考与批判思考
第一章 语理分析
语理分析是正确思考的第一步
歧义
含混
定义
判断三分法
语句意义的分类
语害与语害批判
“矛盾”与“对立”
小结
第二章 逻辑方法
何谓逻辑?
对确论证
真确论证
论证形式
定言逻辑
命题逻辑
小结
第三章 科学方法
归纳法的特性
归纳法的分类
科学理论的特性
小结
第四章 谬误剖析
何谓谬误?
四不架构
不一致的谬误
不相干的谬误
不充分的谬误
不当预设的谬误
小结
第五章 创意思考
创新的目的
创新的指引
小结
 
总结及补充
思考三式
辨认论证
图解论证
评价论证
 
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