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思考方法?
未接触过“思考方法”这门学科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怀疑:“思考也需要特别的学习和训练吗?我能够提出疑问不正反映出我在思考吗?”不错,人是有思考的能力,但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思考。要提升思考能力,必须掌握正确的思考原则。“思考方法”正是一门探讨正确思考方式或原则的学问。
要了解“思考方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我们可从分析“思考”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开始。什么是“思考”呢?一般来说,我们会将计算、分析、推论等的心理活动称为“思考”,但不会将做梦或胡思乱想叫做思考。
那么,两者有什么分别呢?分别就在于思考要注意程序和方法,就以计算为例,没有方法是不行的,可是做梦或胡思乱想并不需要方法,因为胡思乱想根本就不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
“方法”这个概念有两个含义:“目的性”和“普遍性”。“目的性”是指我们总是通过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例如游泳的方法,我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游泳会比没有通过方法的快或安全;“普遍性”是指方法的有效性不会因人而异(如果他能正确地运用方法),如果我依照某种方法能够达到某些预期的效果,但别人却得不到同样的效果,那么,这套方法就不算有普遍性了。
我们可以将“思考”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了解“思考方法”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思考方法”会讲解一些我们思考时要注意的程序,按照这些程序去思考的话,所能达到的目的就是令我们的思考更加清晰、严谨和合理。
2.思考方法的四部分
究竟“思考方法”这门学科的实际架构是怎样的?它又可以区分为哪几个部分呢?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以为李天命先生对于“思考方法”这门学问所建立的架构最有实用价值。李先生的“思考方法”有四大部分: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分析。
简单来说,语理分析的主要功能在于厘清言论或问题的意思,逻辑方法是用来考察其中的推论是否正确(这里涉及演绎法的运用),科学方法则提供一套证立的程序来获取有关经验世界的知识(这里主要涉及归纳法),最后的谬误剖析是将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加以归类和分析。
李先生对思考方法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语理分析的思考进路,并赋予语理分析为思考方法学的起点,亦即思考方法中最基本的部分,而且发展出具实用性的语害批判架构。
正如李天命先生所言,语理分析其实是分析哲学所用的思想利器,他不过是将分析哲学的精华建构为思考方法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哲学的前身“逻辑经验论”所作的两个方法学区分:
1.析合区分,2.意义区分 。
能够将“语理分析”这种思想利器由学院的象牙塔中拿出来,将它建构为思考方法的基本环节,李先生堪称第一人。
一般讲述思考方法或逻辑的书都会包括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却没有语理分析这部分;当然,它们都会提到语言的性质,例如歧义和含混如何妨碍清晰的思考,但却没有充分了解语意的重要性,其实很多无谓的争论都是没有先弄清楚言辞的意思所致,不少思想的困惑亦是由此产生,加上语意上的“偷、摸、拐、骗”四处横行,实在需要一门针对语意弊病的学问——以语理分析为首位的思考方法学。李天命先生对思考方法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对谬误作出整理,主要有两点:1.对谬误提出了恰当的定义,2.给谬误一个非常实用的分类架构——“四不架构”。
有人误以为“思考方法”会教授一些记忆的速成法、如何恰当地与别人沟通等的内容,他们应该到心理学寻找满足这些需要的法门。当然,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要遵守思考方法的基本原则,例如内容要清楚、推论要正确和没有谬误等。
顺带一提的是,思考方法的原则是运用于讨论的场合,主要用来分辨是非对错,并不是任何场合都要严守思考方法的原则,例如,平时跟朋友闲谈说笑,根本就不需要,而且也不适当。
其实,所讲的正确思考方式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思考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普遍运用着,例如“语理分析”,有考试经验的朋友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要先弄清楚问题的意思才作答,否则答错问题就很不值了;可是,由于我们往往急于回答问题或者自以为了解问题的意思,所以经常犯这个错误。
又如逻辑方法讲的演绎法或演绎推论(Deduction),你事前根本就不需要学习过“思考方法”,也不用知道什么叫做演绎法,却可做出以下正确的推论:
前提:
这个班的所有学生都是男性。
甲是这个班的学生。
结论:
甲是男性。
前提1前提2前提3前提n
结论
这就是演绎法
然而,你对于这个推论本身的性质却未必清楚。演绎的推论具有“必然性”,意思是由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假如前提全部是真的话,结论也会跟着真(不可能为假),前提的真可保证结论的真。
可是,归纳的推论(Induction)并没有这种必然性,归纳的推论只有“概然性”,假如前提全部为真的话,结论有很大机会也是真的,但不会必然为真,例如:
前提:
甲活不过二百岁。
乙活不过二百岁。
丙活不过二百岁。
……
结论:
所有人都活不过二百岁。
我们根据过往的事例(很多人都活不过二百岁,并且知道没有人活过二百岁),推论出一个普遍定律——“所有人都活不过二百岁”。可是前提的真并不能保证结论必然为真,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将来的人能活过二百岁;换言之,归纳推论中,前提真而结论有可能为假。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清楚这些正确思考方式的性质,就可以更加自觉和善于运用这些思考方法,继而提升思考的能力。
虽然像演绎法和归纳法等的思考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着,但却有相当多的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同时混杂其中,以致我们根本就不能分辨什么是正确的思考方式,什么是不正确的思考方式,例如以下的推论:
前提:
如果天下雨则地下湿。
地下湿。
结论:
天下雨。
如果我们以为这个推论具有必然性就错了,因为造成地下湿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爆”水管,未必一定是天下雨。
“思考方法”除了讲述正确的思考方式,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探讨那些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我们可将这些不正确的思考方式称为“谬误”。以上的推论就是犯了“肯定后项的谬误”。
3.思考方法与批判思考
有时我们会将“思考方法”称为“批判思考”,原因是这套思考方法主要是用来批判艺术、哲学、政治和宗教等的言论,检视这些言论是否清晰、有没有语害、推论是否正确、有没有谬误等。
但是,将思考方法称为批判思考只是一种约定,“批判思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无意在这里探讨这些定义,只想指出,现在是从方法学的角度去界定什么是批判思考,不论其他人怎样界定批判思考,这些不同的说法都要遵守思考的基本方法,否则的话(例如犯了谬误),也会遭到批判。
正如前面所言,思考方法主要是用来批判言论,指出言论中不清楚的地方,这是语理分析的工作;逻辑方法帮我们检视言论中的推论是否成立;科学方法则用来考察言论中所宣称的知识是否可靠,至于谬误剖析则是将言论中隐含的谬误指认出来。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要批判某些言论,却不是根据以上四个标准,而是另有标准。
例如,有一位前香港立法局议员曾发表公开言论,说“全香港的女人都是‘鸡’(即妓女)”,而我们批评他这个言论的根据并不是“不清楚”,也不是推论不成立(因为根本没有推论),该言论当然是不合符事实的,但除了批评他的话不合乎事实,真正的批评是他歧视女性、侮辱女性。我们依据的标准是平等和不受伤害的原则,而这些都是价值观。我们正是根据这些价值观去批评不合理的言论和社会现象,而社会的进步实有赖于我们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判。
很多人以为价值观都是主观或相对的。当然,有些价值观的确含有主观的成分,甚至只是个人的好恶,但我们用来批判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价值观却有其普遍性,例如自由、平等和幸福等价值观。
很多时候社会问题的争论并不是由于我们有相对的价值观,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之间是有冲突的。要成全某些自由,可能就要放弃某部分的平等。
例如香港政府推行的“直资学校”计划,无疑增加了家长自由选校的权利,但无可避免会令阶级延续到下一代的情况越趋普遍,因为直资学校收费高昂,只有富有人家的子弟才有机会入读,透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将来晋升高上阶层的机会也越大。要争取人的基本权利,有时又会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例如香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的居港权问题,赞成他们有居港权的人认为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反对的人则认为这么多人来港定居会降低香港人的整体生活质素。
根据以上的分析,或者我们可以这样了解什么是批判思考:思考方法作为批判思考的基础,是必要的,但如果要批判不合理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则未算充分,必须诉诸合理的价值观。
4.创意思考与批判思考
思考大致可分为两种: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批判思考旨在批判,创意思考则旨在创新和发明。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发明呢?因为新的理论能解释一些以前不能解释的现象,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新的解决问题方法能节省时间,增加效率;新的产品能改善生活的质素,令我们有更便利更舒适的生活。但不论是理论的创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是产品的发明,最初都是源于观念的创新,来自创意的思考。
但我很怀疑创意思考是否真的有方法可循。举个例,著名的创意思考学者戴宝禄(Edward de Bono)教我们要有创意必须打破平时的习惯,比如到书店就要看一些从来不看的书,这会刺激我们去思考,带来新的观念。可是作为“方法”来说,我认为它的普遍性并不高,甚至是只对小部分人有效,而对大部分人并无用处。道理很简单,“创新”根本就没有方法可依,可以按照一定程序得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叫做“创新”。原则上创意思考所讲的方法的普遍性远远不及批判思考,只能作为一些指引和参考。事实上,这些创意思考书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所讲的方法普遍性不强,而是这些方法太过繁琐和混乱,根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我想就批判思考与创意思考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并厘清一些常见的误解。我认为批判思考比创意思考更加基本,所谓“基本”的意思是指由创意思考得出来的创新和发明,最终还要经得起批判才算成功或可行。例如,当爱因斯坦最初提出相对论时,大家都认同它是科学理论的创新,但这个理论是否可行,还要经得起后来实验的印证。创新要经得起批判,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有时批判能刺激创新的出现,例如,批判不合理的制度能令我们发展出比较完善的新制度。反过来说,创意能提升批判思考的深度和质素,虽然我们强调批判思考有法可循,但能否思考出新的观点来进行批判,往往系于批判者本身创意能力的强弱。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但坊间有些讲思考方法的书却将两者看成是相互排斥的。例如某种对思考方法的分类,将思考分成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水平思考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讲的创意思考,而垂直思考则相当于批判思考,这种分类用形象化来说明直线的思考方式不会产生创意,甚至会妨碍创意的出现。如果批判思考的目的在于批判的话,它当然不是用来创新发明的,假若就此批评批判思考不能产生创意,那荒谬之处岂不是跟我们批评洗衣机无用,因为它不可以用来煮饭一样吗?
另一种流行的分类是将思考分成所谓左脑思考和右脑思考,右脑主管想象和创意的思考,而左脑则负责推理和分析的逻辑思考,右脑思考和左脑思考又相当于我们所讲的创意思考和批判思考。可是,目前我们对于脑部构造的认识还在初级阶段,而这种左右脑思考的讲法就拿这些初级的知识来大做文章,它缺乏的正是充分的经验证据。例如说很多天才都用左手,是由于他们的右脑比较发达(右脑控制左边的身体,左脑控制右边的身体),但这种说法的根据十分片面,因为它忽略了同样有很多用右手的天才,又不能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用左手但又不是天才的人存在。即使有证据显示惯用左手的人比较有创意,也并不能据此就断定左右脑思考的说法成立,因为可能是另一些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人惯用右手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我们是从小就被训练成使用右手,而那些喜欢用左手的人可能就是一些敢于打破常规的人,而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又往往比较有想象力。
以下本书将分别论述思考方法的四部分及创意思考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