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阶级斗争主题(包括创作指导思想中的阶级斗争观念)是浩然创作第一个阶段不具备的新事物,这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些根据除了本文第一章列举的巴人、徐文斗、姚文元对浩然的批评之外,还有浩然本人的自述。浩然回忆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并不是要演绎政治命题,而是生活的自然激发。“我正式学习写小说,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那以前,我在《河北日报》做记者,而河北农村正处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惊心动魄的新鲜事件,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的身边。……我写新闻,写通讯。……写也写不完,真怨自己为什么不长出三头六臂来”。“过些时,回到机关工作。坐在办公室里,那些人物和故事,还是时刻缠绕在我的脑子里,心里越发不能平静。于是,有了用文艺形式表现这些感受的要求”。①所以,浩然很多的短篇小说写得像通讯、像特写。浩然自己也承认:“我学习写作是从写人物特写开始的,直到现在,我还把它作为我写作的主要形式之一。”②在这种生活的激情下,作者接二连三出版了五六个短篇小说集。当激情生活的直接呈现消耗殆尽的时候,作家自己不可避免地想求变求新、超越自己。再加上知名作家、评论家、理论家众口一词的批评,浩然不由自主地接受了“更高”的创作理念——阶级斗争观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反映现实农村的文学,是以歌颂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阶级斗争思想并不明显。描绘不同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同表现,挖掘新政权下不同阶级和阶级思想的政治分歧和精神差别,是伴随着合作化运动和划分阶级的政治进程,从歌唱文学主调中逐渐显露的。1954年李凖《不能走那条路》,描绘了农村中两极分化的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主题。其主人公宋老定买地的情节,挖掘的只是小生产者的落后思想和私有观念,还没有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