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中学建立后,因为兴办新学很有成效,一时社会上热心教育的人士纷纷解囊捐助,因此,校舍年年扩建,学生也年年增多。
1908年,张伯苓被推举为直隶(河北)省代表,去美国参观渔业博览会。这是他首次赴美国考察教育。后来又绕道欧洲,考察各国的教育情况,于第二年冬回国。
1911年,天津政府经过考虑之后,把原有的两所中学并人南开中学,原来两学堂的经费,每年白银八千两,也一并拨给南开中学使用。这一年的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学生纷纷请假回家,学校课业因此停顿。1912年,民国建立,开始使用纪年法,采用阳历。而3月2日,天津发生了兵变,到4月,变乱平定后,南开中学才开学。南开中学堂此时改名为南开学校,监督改称校长,仍由张伯苓担任。
民国成立后,张伯苓深为乐观,越发坚定教育救国宗旨。他连年增添经费,购置新地,建筑校园,学生的人数也从几十人增加到500人。
1914年,直隶省工业专门学校和北洋法政学校的附设中学班,也同时并入了南开学校,于是学校经费又有增加,校舍又有扩建。是年,张伯苓还兼任北洋女子师范校长。
南开学校按照张伯苓“三育并进而不偏度”和“应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时闻名中外。当时全国除了外蒙、新疆、西藏三地区没有学生在南开念书外,其他各省市都有来此就读的学生,甚至南洋的华人和朝鲜的进步青年也纷纷投考南开。
面对这数千人的学校,张伯苓不改往日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张伯苓经常要求学生到家里来吃饭,夫人王淑贞亲自下厨为孩子们准备丰盛的大餐,而且张伯苓还能叫出这将近一千个学生的名字。后来张伯苓还风趣地说:“以前学生少,可以常请他们来吃饭,现在学生多了,一顿就把家里吃空了。”话虽如此,但张伯苓还是用一切办法和学生建立联系。他不时从学生中挑选几位代表,邀请他们到办公室谈谈心,听他们讲讲对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建议。如果在路上遇到能叫出名字的学生,张伯苓还会热心地走上前去嘘寒问暖,甚至会突然出现在学生食堂里,看看学生们的饮食情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