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5035
  • 作      者:
    王汎森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中译本序

鸣 谢

缩略语

导 论 1895年后的思潮与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地位

第一章 傅斯年的早年

  家乡:濒于崩溃边缘的旧社会

  傅斯年的成长历程

  北大岁月

  傅斯年和《新潮》

  作为五四游行示威主将的傅斯年

  年轻的叛逆者

  作为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

  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传统学术的再评估

  创造一个“社会”

  “一团矛盾”

第二章 新历史学派的形塑

  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

  傅斯年与史语所

  史语所的眼界和目标

  史语所的工作

第三章 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中国古史的学说

  中国古史起源多元论

  重建中国古代史

  傅斯年学说的影响

第四章 反内省的道德哲学

  反内省传统的出现

  古代道德哲学的去伦理化

  终结内省的道德传统

第五章 五四精神的负担

  历史与政治

  《东北史纲》

  文化认同的需求

  爱国主义与反传统

  政治选择

第六章 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

  政府不端行为的批判者

  对民族往昔的两难心理

  平抑昆明学生运动

  惩治汉奸

  “清流”

  动荡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台湾和台大一寻找道德之源

  “归骨于田横之岛”

结语 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

附录一 攻击顾颉刚的小说片段

附录二 傅斯年与陈布雷笔谈记录

参考书目

附论六篇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胡适与傅斯年

  伯希和与傅斯年

  傅斯年与陈寅恪

  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

  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

  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全集》总目录

内容摘要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正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
    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先生检讨了傅斯年的理论的价值、影响及值得商榷之处;
    第四章,《反内省的道德哲学》,作者结合了当时的时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矛盾心态,指出傅斯年在反对传统的道德内省哲学时与清代考据派学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为参照系和武器,对中国的内省的道德传统进行驳斥。傅斯年集中地对“性”、“命”、“令”、“心”这几个关键概念作了详细的辨证,写成《性命古训辨证》(1940年);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负》,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主义兴起、专制政治下民主与独裁辩论的高涨、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个人主义、反传统、倡导纯学术等成为一种负担,并阐述这种转变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时代人所受的影响;
    第六章,《中央集权的统治与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将蒋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国领导人,但是蒋介石的独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满,因此他对蒋的态度是复杂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已经渐渐缓解了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张力。
    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与1895年后的知识思潮》、《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书前附有傅斯年年表,书后附有两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讽刺顾颉刚推翻中国古代史真实性的方法论的小说片段,另一篇是傅与当时的国民党参谋长陈布雷关于蒋介石的为人的谈话——这两篇短文再次为书的标题作下注释:历史与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开的干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