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4955
  • 作      者:
    王虎学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虎学,男,1981年11月生,甘肃庆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师从袁贵仁教授,现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和人学研究。已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数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文转载;出版个人译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文明秩序的构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参编《哲学与人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等。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与中央党校教学资助奖励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
展开
内容介绍
    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不仅是“政治经济学一切范畴的范畴”,而且是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深处的核心范畴。因为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从分工的观点来看是最容易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在借鉴、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力图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分工思想,着力将分工与秩序问题结合起来,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指向一种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这无论是对于坚持并发展马克思的分工思想,还是对于行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社会而言,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柏拉图看来,分工源于人的天赋、禀性之差异和人的需要的多面性。“不同的天赋预先使人们具有适合于做这种工作而不适合于做另一种工作的不同禀性。由此产生了分工以及与此相应的各个不同的等级。”①所以,处于不同等级的人都应该根据其天赋、禀性去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从而委身于其所应得的分工体系之中。非常可贵的是,柏拉图还从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和个人需要的多面性出发进一步阐明分工在公社内部的必要性。由于公社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才能,他不可能独立地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因此,每一个人在公社中都要依靠另一个人,只有与另一个人发生联系,他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全部需要得以满足和实现。在柏拉图看来,“公社内部的分工产生于需要的多面性和才能的片面性,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才能,因而每个个人从事某种职业会比从事其他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②而且,分工有利于劳动时间的分配,也能更好地满足公社的各种需要。“一个人种地,另一个人盖房,第三个人织布,制鞋等等。每一个人是把自己的劳动时间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时间种地,另一部分时间盖房,第三部分时间织布等等,自己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好呢?还是把他的全部时间都用于做一件事情,因而他就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别人例如生产粮食、织布等等好呢?后一种办法要好一些。”③
    因此,柏拉图主张终身从事一种工作,反对把工作当做副业。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把某种手艺当做自己唯一的终身职业,他就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使他的活动完全适合他所要完成的该项工作的要求和条件,如果他把这项工作当做副业来做,那么,这项工作做得怎样就要看他从事其他工作的情形如何。”④而且,如果一个人同时从事好几种手艺,那么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把这种或那种手艺当作副业,这是柏拉图极力反对的。因此,柏拉图为分工辩护的主要论据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劳动者应当适应工作,而不是工作应当适应劳动者”⑤。
    ……
展开
目录
总序:开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新境界
前言
导论 分工论——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探源
一、古典古代思想家的天才创见:以柏拉图为代表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奠基:以斯密为代表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设想: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四、德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启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第二节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分工的发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分工”
一、分工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
三、分工的丰富:《哲学的贫困》中的“分工”
四、分工的发展:《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分工”

第二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逻辑进程
第一节 异化:分工的初始论域
一、异化劳动及其根源探析
一、国民经济学批判与分工的本质
第二节 世界历史:分工的崭新地平
一、分工与社会批判话语的形成
一、分工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第三节 共产主义:分工的未来命运
一、分工的自然发生及其扩展
一、“历史之谜”的自觉与解答
三、“消灭分工”的真正意涵

第三章 分工的基本规定性与双重意蕴
第一节 分工的基本规定性
一、分工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
一、分工是私有制的“同义语”
三、分工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抽象”
第二节 分工的双重意蕴
一、分工的双重视域:经济学与哲学的融合
一、分工的双重属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
三、分工的双重逻辑:分工一般与分工特殊的交织
四、分工的双重效应:历史进步的动力与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第四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方位
第一节 分工与唯物史观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批判
一、唯物史观的正名与革命
一、“物质生产”的剥离与奠基
……

第五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阐释
余论 分工与一种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