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不断征服和替代的历史,而其中的秦国,虽被称为 “虎狼之国”,以勇立国,威震天下,却也是昙花一现,难以长久。最初立国的秦人,生活于当时天下的西北高原,但那里却是游牧部落(戎族人)的天下,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极其凶猛,他们经常对秦人进行攻击和 屠杀。史书记载,秦人几代先王都战死在疆场,刚刚诞生的秦国血流成河。然而,这个顽强的民族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200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 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秦人曾被中原各国歧视为“牧马贱夫”(秦人原来只是为周王室养马的),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同列,但不管秦人是否为戎狄,这个自称是狼的后代的民族,在几百年的磨砺中,在性格和风气上已经同戎狄没有什么分别了。在改革者商鞅的推动下,秦国人在随后的二百年里,几乎所向无敌。它 的军队几乎成了天下人的梦魇,秦国更是被东方六国视为虎狼之国。《战国 策》中,当时一个谋士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 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领百万兵马征服天下,创立帝号,自称始皇 ;这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历史进入了一个以大一统为标志的时期,也 进入了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然而,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目标,不只因 为秦始皇一人的魄力,而是秦国几代人的奋斗和春秋战国数百年来列国纷争 的综合结局,是几代先君过人的奋斗、变革者的加盟,更是秦国尚武精神的 强大影响力。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停止征服的脚步。公元前215年,帝国大将 蒙恬奉旨北上,率30万秦军与匈奴决战并修筑长城;公元前219年,50万秦 军南下并迅速推进到桂林一带。为了能够使得这两项庞大远征行动顺利完成,秦帝国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了直道、长城还有灵渠。但是即便有了方便的运输道路和防御工事,我们仍然会明白秦军的艰难,北方的匈奴人,是马背上的猎手,是天生的军人;而有百万规模的秦军,骑兵的数目只有万余人。在大部分为步兵的情况下,在一年的时间内,将匈 奴人击退到大漠深处,其艰难可想而知!岭南之地,林木茂盛,瘴气弥漫、毒虫遍地,顽强的土著人(越人)神出鬼没,四处设伏,偷袭秦军,连当时南 征的最高统帅屠雎也被杀死。帝国最终仅维持了15年。一群戍卒,因不满秦王朝暴政,揭竿而起。起 义之风如燎原之火,漫布天下。当起义军直捣咸阳时,早已经没有主力军的 秦二世被迫赦免了正在修筑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几十万刑徒,拼凑起一支大 军,抵抗起义军。然而从这段时期到秦王朝彻底灭亡,还有一段时间,但当 时驻扎在北方的30万部队和南征的50万部队,却迟迟没有回师救援。不可否认,秦朝开始的反抗之举是为礼义而行的,他们为了免受杀害,此时的将士不畏生死,不惧豪强,可谓勇力。而建立王朝之后,虽然后人评 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然而他当时只知道鱼肉百姓,以野蛮立国,以武力慑 人,而不去行礼义于天下,最终难逃灭亡。公元588年,隋帝国50万大军突破长江,直捣建康,俘获了陈后主,后 来在扬州附近转战千余里,平定叛乱。从此,历经“五胡乱华”“南北朝更 替”数百年的动荡后,天下又归于一统,这是隋朝的最大荣耀。隋文帝懂得 节俭,修礼行义,并珍惜国力,使得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就恢复了应有的强大。然而,灭陈之后,一个来自东北的威胁继而出现。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自南北朝时出现后,开始兴起,并在 隋朝以前,就占据着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半岛。它的国土虽小,但却不是一 个弱小的国家。六七世纪时,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地区强国,人口 在500万左右,在和中原王朝作战时,一次可调动兵力15万人,最大征兵可 达50万人,凭借辽东的险要地势,已完全具备了争夺地区霸权的能力。为了消灭这个潜在的威胁,隋朝两代君主前仆后继一连发动四次东征,几乎倾尽国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 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 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 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 陆两军被迫退兵,死者十之八九。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命天下 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 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辽东城久 攻不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 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 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 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 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 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人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 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隋朝士兵的尸体筑 成“京观”,用恐怖的手段来威吓隋朝人。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御驾亲自东征。这一次辽东城绝不可能再支持下 去,可是杨玄感救了它。杨玄感是杨广夺嫡杀父同党杨素的儿子,这时正在 黎阳(河南浚县)督运军粮。他在黎阳叛变,截断杨广的退路。杨广只得放弃 辽东,回军迎战,第二次东征也草草结束。杨玄感兵败而死,但他的叛变使 杨广展开大规模逮捕处决,促使民变更成燎原之势,不可遏止。’ 狂征高句丽给隋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由于广征丁夫,耗资巨大,加上修 运河等工程,严重耽误农事,造成大量壮丁死亡,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 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早在第一次东征准备时,因为其 规模和程序过于庞大和复杂,已经酿成灾祸。官逼民反的形势,完全成熟,人民纷纷武装抗暴,集结起来,屠杀官员,抢夺富民食粮,天下大乱。到了 隋炀帝准备第四次东征时,天下已有三分之二陷于“盗匪”之手。秦隋两朝的崛起和衰亡,都说明了只崇尚武力,穷兵黩武,而不行道义,终不能长久。晏子曾说,力气大的足以胜其长官,勇气多的足以弑杀君主,但是礼义使他们不能这样做。只有禽兽才以力气强大决定谁当头领。如果 违背了礼义,那么不怕死就不是勇敢而是亡命之徒,诛暴避强就不是正义而 是欺软怕硬。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礼为重,而后行 事。P3-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