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90229
  • 作      者:
    李永福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胡适之先生是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收录了胡适先生和他的弟子的故事。 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化界伟人的崇高思想。
展开
内容介绍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火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旧学,即传统国学,它比照于新学而有此称谓。旧学的内涵及外延极其广博,内容上,包罗中国的所有学问,经,史、子、集无所不融;治学路径上,主要有汉学、宋学方法论之争,复兴汉学的乾嘉朴学也蕴含其中。新学(即西学)对中国的真正冲击始显于物质技术层面,船坚炮利为其一;声光气电为其二。国人震醒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泱泱大国的溃败,岌岌乎奋起直追,于是乎就有了三十多年的轰轰烈烈的“洋务”模仿运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再次惨败,又一次激醒了国人,他们深深意识到缺乏制度革新作基础的技术模仿是很难获得真正发展的。大量介绍西方政治体制的文章开始引起中国上层社会的关注,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百日维新”粉墨登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由此诞生。虽则它的学制与教学内容与西方近代大学大相径庭,但它毕竟含有现代教育因子。声嘶力竭反对“维新”的老慈禧在重新执掌政权后,又无可奈何地捡起“百日维新”的牙慧,且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教育改革为例,先是废八股,改科举,到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新的教育体制呼之即出。简而言之,以1906年为界,此后传统儒生靠死读儒家经书由“士”人“仕”之途就此打住,代之以新式大、中、小学堂,虽则仍有名誉上相对应的进士、举人、秀才的虚头衔,但它毕竟是一过渡期。此举对传统学风的影响不可谓不巨,事实上,在此之前,一大批有志于新学的人已开始与传统国学背道而驰,众多的自费、官费留学生就是明显例证,1903年仅在东洋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就有八千多人。由传统国学一统天下,到新旧学并陈、中西学互融,生活在此时代的学子们承受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熏陶,题中的“斜阳”即寓此意,也就是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学术的转型期,学术重构的契机向学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学对中学的冲击程度与西方殖民国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步调,具体地讲就是地缘因素。西学影响的首要区域为东南沿海,次则为长江流域,影响最小的为内陆广大腹地,且有愈往内地影响愈小的递减趋势。胡适无疑是循此时势的幸运儿,因着他的天赋,他的秉性,由默默无闻的一乡下小儿最终成就了学贯中西、领袖群学的伟业。一、天生敏才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希疆,又改适之;号冬友、小山;笔名铁儿、自胜生等。生于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虽在西风劲吹的上海,但其早年求学生涯主要在安徽省绩溪县上庄老家。地缘上,皖南偏僻农村在当时很少受到西学的眷顾,“九年的家乡教育”(1895—1904年),胡适仅读过一本翻译小说《经国美谈》,研习国学几乎占据了其生活的全部。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现代社会主要通过测量其智商的高低来决定,它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前的评价,则参照其在不同年龄段识字及读书的多寡,虽略显笼统,但也有一定道理。为胡适破蒙的是他老父亲胡传,胡传为一介秀才,指导一乳儿应绰绰有余,况且在此之前,他也有教私塾的经历。胡适母亲冯顺弟为一农家女,出嫁胡家前,大字不识几个,在夫君的开导下,她也学起了方块字。红纸黑字,方法虽显原始,但也其乐融融。胡适于两岁多开始认字,先是父亲教,后由于他公务繁忙,同为学生的母亲亦加入到辅导小胡适的行列,毕竟她已先于胡适识了不少字。由于父母的严厉督责,再则胡适天生聪颖,胡适识字的本领日渐提高,到1895年母子俩自台湾返乡时,小胡适已认得方块字七百多个,此时的他才三岁八个月。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旧学斜阳下的幸运儿
一、天生敏才
二、受惠于"讲书"
三、国学根基
四、尝试白话文
五、初染西学
六、幸运中的幸运

第二章  "娱乐"中暴得大名
--胡适的文学成就
一、"文学梁山"上的呐喊者
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三、双线文学观念
四、《红楼梦》的"自传说"

第三章  "职业"上独辟蹊径
--胡适的哲学成就
一、开山之作
二、拿起"绣花针"
三、发现了"宝贝"
四、难以了结的"旧债"

第四章  "训练"上的中西合璧
--胡适的历史学成就
一、师从杜威
二、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三、传记与自传
四、停滞的"训练"

第五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
--胡适的人才观
一、"方法"的感召力
二、荐人才不论功名学位
三、学识重于信仰
四、古道热肠

第六章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胡适与傅斯年
一、相似的求学经历
二、暗中"保驾人"
三、主编与顾问
四、国外"探宝"
五、新工具、新材料的"实验场"
六、"功劳"与"功狗"

第七章  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胡适与顾颉刚
一、求学历路
二、走向"古史辨"
二、北平"三大帮"
四、薪火相传

第八章  煦煦春阳般的师教
--胡适与罗尔纲
一、初人师门
二、幡然醒悟
三、偶然的机缘
四、小试牛刀
五、苦心孤诣

第九章  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解读"胡学"第一人
一、"小门生"唐德刚
二、从"天风"到"白马"的往还
三、《胡适口述自传》
四、《胡适杂忆》
胡适学行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