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故上谷郡,北陲第一边镇——明初略定居庸关外
第一节明朝建国和元朝覆亡
一、明朝建国和攻占大都
公元1368年,农历庚申,元至正二十八年,一个中国历史上王朝鼎革的年份。
农历正月初四,江南应天府(即今南京市)瑞雪初晴,银装素裹,分外壮丽肃穆。时年41岁的吴王朱元璋登基坐殿,举行大典仪式。朱元璋带领文武官吏以及仪仗队,登坛祭拜天地,告谕百姓,宣布大明王朝的建立。定年号为洪武,这一年就是洪武元年。
朱元璋在位31年。他领导新生的明朝政权致力于国家统一,完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久违的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并致力恢复社会经济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并严惩贪官酷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领导的明朝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内民族关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朱元璋死后谥高皇帝,庙号太祖,俗称为明太祖或洪武皇帝。洪武朝、建文朝、永乐朝到宣德朝(1368~1436)是明朝社会发展国力强盛之时期,被公认为盛世时代。
新皇帝朱元璋祭拜天地,告谕百姓,祝盼大将徐达、常遇春带领的北伐大军胜利的消息。上一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水陆并进,逐鹿中原。大军所到,元军败退,百姓归心,顺利进取淮安、济南,平定山东,进而向河南地区挺进。
朱元璋登基仅3个多月,就亲临河南检阅慰问胜利之师。召集徐达、常遇春等战将会商,分析天下形势,确定下一步军事战略。明军占领山东、河南,元朝已被“撤其屏蔽”,“断其羽翼”。再克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就切断了北方各地对大都的后援。这样明军就可以长驱北上,一举攻克大都(今北京市),结束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实现重建中华王朝的伟业。
在明军各战场打击元朝势力捷报频传的形势下,徐达、常遇春统帅军队进行休整,积极准备。七月初,北伐军誓师出征,25万大军沿运河水陆并进,沿途百姓归顺迎降,元军纷纷败北溃散,北伐军连克州县势如破竹。月底,北伐军到达大都的门户通州城下,歼灭最后顽抗的贵胄御林军,进而包围大都城。八月初二,明军攻城,并顺利进入元大都。至此,元朝对中原地区近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这是自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契丹崛起以来,汉族中央政权第一次控制幽燕地区,被视为中华汉民族复兴的重大事件。
二、元顺帝北走开平
在明军合围元大都前夕,元朝最后一代皇帝脱欢帖睦尔已经携皇后、太子众家眷和一些亲信大臣逃离皇宫,向蒙古草原撤退。徐达、常遇春等得知元朝皇帝北走,立即派傅友德等领兵追击。可惜为时已晚,加之走错道路,明军止步于居庸关前,只收获了一部分牛、羊、马、驼等战利品。
居庸关是中国北方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南俯京师,北拒塞外,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两侧高山耸立,中间一条峡谷,纵深约40里,俗称“关沟”,居庸关关城即设于沟的正中。元代,居庸关是大都燕京通往上都开平的交通枢纽,是重兵把守的军事要塞。居庸关外的洋河-桑干河流域,战国以来称上谷郡,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政权控驭北方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辽、金、元几百年间是北方政权夺取和统治中原的前哨,民族杂居,农牧并举,期间发生过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大战。
13世纪初,新兴的蒙古汗国与女真族金朝在野狐岭激战。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队以9万铁骑,击溃金军30万精锐。蒙古铁骑追击不舍,直抵燕京城下。此役改变双方力量对比,为蒙古汗国后来灭金和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君臣早已研究过这一带的地形地貌和历史,因此,布署作战相当谨慎。早在河南会商时就曾估计到元朝皇室北逃的可能性,朱元璋告诫臣下不要急于追逃,须防范元军反扑,以免前功尽弃。此外,他还寄希望于天命的保佑。
民间传说对此另有说法。元朝皇帝仓惶北走,常遇春亲自率军追击,在顺宁府城北的柳河川与元军激战。明军大败元将脱列伯,却逃脱了皇帝脱欢帖睦尔。随后常遇春在此建立起城堡,即后来宣府镇城北的常峪口。
三、恢复中华,立纲陈纪
历代开国君主多为人中俊杰。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最低微,立业最迅速,是历史上的强势皇帝之一。
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投奔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仅是一个20岁出头的穷和尚,除破僧衣和讨饭钵外身无他物。仅仅五年多时间,他就成长为统领一支军队的诸侯豪杰。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领兵攻占集庆(今南京市),改名应天,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的朱元璋以汉高祖刘邦为人生榜样,决心成就帝王之业。于是广招文武人才,建立军政制度,大力扩充军队,严明军法,组建起不侵害百姓的仁义之师。他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战略,在群雄割据混战中乘势而起,巩固地盘并发展势力。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开始在控制区内使用自己的年号。此前后,他率领军队征讨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战争虽惨烈,然相继获胜。数年间,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此时,元朝政权腐败,内讧不已,民心丧尽。各路将领拥兵自重,围绕控制中央和争夺地盘展开火并,战火蔓延,生灵涂炭,以致怨声载道。这正是朱元璋北伐推翻元朝,进而统一中国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与诸将共议军政大计,决策立即北伐,并筹备建立新王朝。命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号召,大举北伐,赢得广大汉族士绅的拥护,也令元朝蒙古统治者丧胆。北伐战场捷报频传,政治攻势效用更为明显。吴王朱元璋署名发布《谕中原檄》,把即将建立的新王朝的政治目标、经济方针、民族政策等传布全国。檄文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卺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者,天下之本根;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兵,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
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也。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济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悯。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广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扑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既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携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驱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谕中原檄》号召“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成为广大人民反对元朝暴政的旗帜。檄文中强调“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者,天下之本根;礼义者,御世之大防。”“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宣告即将成立的新王朝的政治方针,也是朱元璋皇权思想的真实写照。
朱元璋理想的社会秩序是“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
他曾对元朝蒙古贵族窜逃草原有所估计,但是推翻元朝胜利来得太快,元朝皇帝临战出逃,后来又聚众顽抗,事态的复杂与艰巨远超出他的预期。在重建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的进程中,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一再调整政策,从大军北征到修筑长城、屯兵防守、藩王守边等,以固守疆圉。地处大都到上都开平之间的顺宁府,成为此后多年间明朝与北元军事政治斗争的焦点,也是明朝命运攸关的关键区域。
第二节北元政权的存续
一、上都路顺宁府及兴和路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开创的蒙古帝国,是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的国家。蒙古铁骑西征,横扫欧亚大陆,促进了各地区的社会变革,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忽必烈建立的中国元朝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北至阴山以北西伯利亚地区,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其空前广阔统一,超过强盛的汉朝和唐朝。
元朝以燕京为大都,是北京城市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大事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归中书省管辖,谓之腹里。其“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中书省辖地的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辽宁省的一部分。全国其他地方划分为10个行中书省,另有吐蕃(今西藏和青海)是特殊区域,由宣政院管辖。
以大都为中心设大都路,范围略大于今北京市。西出居庸关就是上都路,中心在上都开平府。开平是元朝的夏都,设有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蓝旗南闪电河北岸,地处平原至高原过渡带,畜牧业与农业并重,手工业和商业也有相当发展。上都路以西有兴和路,治城兴和,即今张北县城。管辖范围包括怀安县和坝上草原广阔区域。它南扼野狐岭天险,北有废中都旺兀察,是掌控草原通道的战略要地。
上都路的顺宁府,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辖3县2州。3县为宣德县、宣平县和顺圣县。宣德县,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和宣化县。宣平县,今张家口市区西北及万全县。顺圣县,今阳原县。2州为保安州和蔚州。保安州即今涿鹿县,蔚州即今蔚县。元朝省以下设路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而不是路城的设为府。北方的府城非常少,整个腹里中书省辖地只有阳平府、中山府和顺宁府。阳平府治今山西省临汾市,中山府治今河北省定州市。顺宁府地处上都至大都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手工业生产中心和商业重镇。这里屯重兵守卫,是拱卫大都、上都的屏障。
开平、顺宁、兴和一带,自古就是战争频发地区。远古有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涿鹿、阪泉大战,奠定了汉民族形成的基础。
辽、金、元之际,后唐夺取武州、辽军击退北宋、金军大败辽军,以及成吉思汗亲自指挥的野狐岭战役,都被归入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战例。因此,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不得不在这一地区投入更多的关注。
二、北元政权的传续
脱欢帖睦尔(1319~1369)是元朝最后一代皇帝。他13岁即位,受过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虽生性怯懦,昏庸腐化,治国无方,却于乱世中在位36年。此期间,国家政治腐败,宫内部斗争不断,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各地形成军阀割据势力,疆域广阔的元朝急剧衰落。脱欢帖睦尔荒淫混世,平衡各种矛盾,颇通苟安自保之道。
脱欢帖睦尔早就预料明军北伐不可抗拒,准备逃亡高丽避难。哪知明军沿运河北上势如破竹,刚占领直沽,又兵临通州。直沽在今天津市区,通州即今北京市通州区。眼看大都难保,出逃的水路又被切断,形势严峻,于是脱欢帖睦尔不顾群臣劝阻,决定弃城北逃。在明军合围大都城的前夜,脱欢帖睦尔于三更天携皇后、太子和一些亲信大臣,悄悄逃离皇城。他们乔装打扮,出建德门北走,马不停蹄到达居庸关,发现守关官军早已溃逃,脱欢帖睦尔一行人更为惊慌。于是出居庸关,沿着大都至上都间的驿道继续北行,过怀来县、鸡鸣山,绕过顺宁府出野狐岭,直到兴和路。确认没有明军追赶,才稍事停留休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