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需要一个“悟”字:悟出祖先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经典之外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是只能意会的。
意--象--言,这是《系辞》所叙述的元文化创造过程。意位于象之前,言位于象之后。象,即是祖先留给子孙的八卦、六十四卦;言,即祖先留给子孙的文字经典。那么,文字之外的祖先之意呢?如何理解“立象尽意”的那个意?在“天下之赜”的基础上产生出八卦之后,先贤们为什么又追索出一个形而上的太极。意在象中,道在书外。书中有可以言传的道理,书外还有用语言难以表达的道理。自然之中、生生之源之处根本性的道理,只能用“象”来表达。要延续祖先的辉煌,学习“子日”、“诗云”是必须的、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应该领悟伏羲氏们的思维方式--崇尚自然的“象”思维,即太极思维。
在伏羲氏们那里,人理之外还有物理;理性做人之后还有智慧做事;形而上的道融通于形而下的器--玄而不玄,形上形下之间是可以变通变化的;人生之价值至境只能与生生之源--宇宙本体相融通,“天人合一”的天人之间不能有第三者相隔,例如上帝与君王;做人要循规蹈矩,做文明之人;做事要想入非非,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想入非非并不等于无法无天,所有的发明创造不能危害生生之源,所有的发明创造必须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交流更加畅通。
从伏羲氏到老子,形而下的器不见了,只剩下了形而上的道。到了孔夫子这里,人理之外的物理不见了,而且孔夫子只强调理性做人,闭口不谈智慧做事,例如发展生产与发明创造。到了董仲舒这里,“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之间多出三个障碍--“三纲”,以天理、以日月之理为纲的文化从此变质为以君理为纲的文化。至此,富有想象力的生动活泼的太极思维已经从中华民族中间远远离去,继之而来的却是僵化的死板的概念思维:“纲目”思维。落后挨打的因子从此开始发酵、开始生根开花直至结出挨打的恶果。
元文化造就出了中华民族早期的辉煌,中华民族的落后不是落后在文化本身上,而是落后在文化失传与变质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应该以否定中华文化为代价,更不能靠西方文化的全盘引进,应在元文化的复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否定民族文化,不可能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没有“这一个”的文化,就没有“这一个”民族!文化复兴,“记忆”与“悟性”两者缺一不可。“记”要记住书中的道理,“悟”要悟出书外的道理。“天人合一”前提下的“变”与“化”,化出做人的理性,变出做事的智慧。与生生之源始终自觉保持一致的、与时俱进(日日新)的“变”与“化”即太极思维,是中华民族祖先在书内书外留给子孙的根本道理!
本文以《周易·系辞》中的三句话作为结尾: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