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色花笺印之”,“年月日园丁扫径开门”,“桥西草堂”等告诉我们“桥西草堂”门票是大量印行的,并有确切的时间。这张园票应该是一个门票。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如果这张‘园票’真是门票的话,那么,这“桥西草堂”应该算是最早的公园了。
到清末,随着观念的转变,有些园林开始向外开放,并吸引了大量的游人来观赏,这样欣赏园林竟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的时尚。在上海,游沪者不仅可以问津西人的公家花园,而且还可随心所欲地在张氏味莼园、徐园、愚园、颐园、龙华园中游玩遣兴。这些园林布置妥当,设施周全,吸引了众多游观者,如“沪北泥城外张氏味莼园,亭台楼阁,位置天然。曩年问津者尚少,自园主人刻意经营,茶寮也、烟榻也、酒筵也、髦儿戏也,一一布置,色色俱全。于是游客纷纭如蚁附膻,如蝇逐臭,向之竞趋于愚园者,今已绝足不至,或偶一至,而仍回张园行乐者有之”。
在上海俨然经营性私家园林的兴建成为潮流,这为市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游玩项目,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上海经营性私园和传统园林的比较来看上海的建园和游园习尚。
1.消费群体:传统私家园林的消费者主要为园主人。传统私家园林足本着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兴建的,它主要来源于道家的隐逸思想,这就决定了私家园林的清净属性,它为私人所建,也为私人所消费。此外每逢佳节或花会有些园林也开放一段时间,但是整体来看,它的消费者主要是园主人。私家园林也经常举行一些群体性活动,但是参与者一般都是园主人的亲戚和朋友,这些亲戚或朋友又几乎全是文人、贵族或官僚,布衣百姓是没有资格进入私家园林的。
清末上海经营性私园的消费者则是广大公众。以上海的开埠为分界,上海私家园林园主人身份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园主人身份由文人变为商人,他们更注重园林的实用价值,“经济”的概念已经渐渐凌驾于其他概念之上。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吸引市民,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少,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妓女还是文人都可以人园参观。
张园等上海经营性私园整合了各项旅游资源,向公众开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