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史纲:天才史学家张荫麟的传世名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448110
  • 作      者:
    张荫麟著
  • 出 版 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天才史学家张荫麟的传世名著:中国史纲》,与《国史大纲》(钱穆)、《中国通史》(吕思勉)并肩的史学经典!<br>    梁启超、钱穆、陈寅恪、熊十力赞叹的史学大师!<br>    《中国史纲:天才史学家张荫麟的传世名著》,中国人不可不读的历史名著!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早年就学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历史、哲学课。除史学外,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有相当建树。著作有《中国史纲》、《张荫麟文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天才史学家张荫麟的传世名著:中国史纲》原为高中历史教材,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张荫麟先生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顾颉刚先生曾指出当代“较近理想的通史”,《天才史学家张荫麟的传世名著:中国史纲》与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中国通史》等七部并列其中。
展开
精彩书评
    故友张君荫麟,始相识于民国二十三年春夏间。时余与张君方共有志为通史之学。当谓张君天才英发,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诸科,学既博洽,而复关怀时事,不甘仅仅为记注考订而止。然则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br>    ——钱穆<br>    <br>    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br>    ——熊十力<br>    <br>    他立志做第一等人,终能在史学界取得第一流的地位。<br>    书中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br>    ——贺麟<br>    <br>    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br>    ——陈寅恪<br>    <br>    《中国史纲》一书是呕心沥血的著作,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br>    ——张其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br>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br>    从前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天地剖判”或“混沌初开”说起。近来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星云凝结和地球形成说起。这部书却不想拉得这么远。也不想追溯几百万年以前,东亚地方若干次由大陆变成海洋,更由海洋变成大陆的经过。也不想追溯几十万年以前当华北还没有给飞沙扬尘的大风铺上黄土层的时候,介乎猿人与人之间的“北京人”怎样在哪里生活着,后来气候又怎样改变,使得他们消灭或远徙,而遗留下粗糙的石器,用火的烬迹和食余的兽骨人骨,在北平附近的周口店的地层中。也不想跟踪此后石器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传播和进步,直至存在于公元前六七千年间具有初期农业和精致陶器的“仰韶文化”(仰韶在河南渑池附近)所代表的阶段。<br>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br>    严格地说,照现在所知,我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略当于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至前十二世纪中叶。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br>    商代文化<br>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1899年以来殷都遗址——所谓殷墟——的发现和发掘。<br>    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万片以上)。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原来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块龟腹甲(间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间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钻凿,却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断定鬼神或一种神妙的势力对于所问的反应。所问的事情,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这可称为卜辞。卜辞的内容以关于祖先的祭祀的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种类、用牲的数目等;有关于气象的,如卜雨、晴、风、雪等;有关于岁收的丰歉的;有关于征伐、渔猎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关于疾病、胎孕和梦征的;有所谓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无灾害和于日间卜是夕有无灾害的。还有别的事项这里不能尽举。卜辞以外,甲骨文书中也有少数短短的记事,例如记颁发矛若干,某人取贝若干,某日某人入觐之类;又有田猎获兽的记录,刻在兽头骨上的。甲骨文书全是商朝后期的遗物。根据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我们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写如下。<br>    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别的植物名来替代的,可知黍为商人主要的农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糸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酒,以黍酿造。耕种全用人力。农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盖全以木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为二,歧头上安一横木,以便脚踏。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别是下端斜锐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约过于坚实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当是利用树桠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铜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确知。<br>    渔猎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产副业。鱼的种类不见于卜辞。猎品,除野猪、鹿、狼、兕、兔、雉外,还有象。商王田猎的记录中,获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头的,获猪有一次一百一十三头的,获狼有一次四十一头的。可见殷都附近的开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鸡、豕外,还有狗。牧畜业之盛从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见,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头的。驯役的动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马、犬外,还有象。至迟在商朝末年,商人并且曾利用象去作战。<br>    ……
展开
目录
自序 <br>初版自序 <br>再版自序 <br>第一章<br>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br>商代文化 <br>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br>周朝的兴起 <br>周代与外族 <br>第二章<br>周代的封建社会 <br>封建帝国的组织 <br>奴隶 <br>庶民 <br>都邑与商业 <br>家庭 <br>士 <br>宗教 <br>卿大夫 <br>封建组织的崩溃 <br>第三章<br>霸国与霸业 <br>楚的兴起 <br>齐的兴起(附宋) <br>晋楚争霸 <br>吴越代兴 <br>郑子产 <br>第四章<br>孔子及其时世 <br>鲁国的特色 <br>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br>孔子与其时世 <br>孔子与政治 <br>孔子与教育 <br>孔子的晚年 <br>第五章<br>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br>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br>魏文侯李克、吴起 <br>秦的变法 <br>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br>国际局面的变迁 <br>第六章<br>战国时代的思潮 <br>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br>墨子 <br>墨子与墨家 <br>孟子、许行及周官 <br>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br>邹衍、荀卿、韩非 <br>第七章<br>秦始皇与秦帝国 <br>吕不韦与嬴政 <br>六国混一 <br>新帝国的经营 <br>……<br>第八章<br>第九章<br>第十章<br>第十一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