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渔洞人。民族英雄,民主革命家,民主革命烈士,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家为巨商,少人私塾。戊戌变法时正就读于重庆经学书院,接受新思想。1902年赴日本东京同文书院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陈天华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1903年夏回国,加入上海爱国学社,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朝廷,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25条政纲,系统阐发”建立民国“的设想。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章太炎同年,为《革命军》作序,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堪称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章因”苏报案“被捕,邹容慷慨入狱。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提蓝桥公共租界狱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追赠其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崇祀宗烈祠。
1905年邹容卒于狱中,年仅20岁。上海义士刘三收其遗体,安葬在上海徐汇区华泾乡野。邹容墓现位于上海龙华乡华泾路1000弄。1924年春,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于右任、张继等20余人专程前往公祭,并推刘三和李根源主持修墓立碑事宜。当时墓地坪高出农田,围以铁栏杆,墓面南为圆形石砌墓,高2.36米、直径2.48米,墓前尖顶青石刻书”邹容之墓“。过神道石阶有石碑一座,刻有章太炎篆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后为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手书的青石墓表。碑后有造型美观的高大石屏,气势雄伟,东西两边各立一座石亭,后于”文革“中被破坏。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邹容墓,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区总占地1亩余,墓台座北朝南,面向大道,四周环有长青松柏,庄严肃穆,两边是正方形绿化区,广植花草,开放式空间可容纳500余名参观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