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关系
嘉靖三十二年出了两件事。
第一个是倭寇进犯。
“倭寇”这个名儿是以前叫的,现在都改叫“鬼子”了。
“小鬼子”从这一次开始还来过好几回,基本没干啥好事。具体情况大家应该都了解,我就不在这儿啰唆了,哪位实在不清楚,可以把电视打开,随便换俩台,总有一个是说鬼子的事儿的。
咱们主要说说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是在关外有个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努尔哈赤,本书的第一个主角儿。
说起来努尔哈赤那是相当不一般的,出生的时候也是异象不断,不过这种事我估计都不太靠谱,属于封建迷信一类,咱们先放一放。
先说他的家世,努尔哈赤的爷爷,爷爷的爸爸……是建州左卫指挥使,他外公,他外公的爸爸……是建州右卫指挥使。这就牛了,典型的官二代。
如果追溯到努尔哈赤他家几辈人之前,那太遥远了,我没耐心说,你也没耐心听。所以我挑了个“年代”近点的作为我们这本书的起点。
努尔哈赤的爷爷叫觉昌安。
老觉这个人混的比较惨,虽说是建州左卫的指挥使,但手底下其实没几个人,地盘又小,当时的女真部落很多,就他这点势力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干掉。
所以他想找个靠山。
当时在女真里能称得上老大的首选就是建州右卫的指挥使王杲。
所以说人跟人不能比,真要较真儿那能把你气死,都是指挥使,但人家王杲明显财雄势大,在女真各部落里说一不二,走路都跟螃蟹似的,横着走。
要想巴结上王杲不下点本钱估计是肯定不行的。可老觉不是太富裕,真要让他拉几车银子去,估计一家人就得喝西北风。
得了,随便带点啥是个意思吧,反正人家也不缺咱这点儿东西。
王杲这人还不错,本来就跟觉昌安有点亲戚关系,一看人家大老远来了,虽说没带啥值钱的礼物但也算“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所以很客气,不但没给脸色看,还好吃好喝的招待。
觉昌安一看这么个情况,心说:有门啊,钱咱是没有,但好在咱有人,儿子特多。
于是觉昌安就和王杲商量:
“你看,我这次来也没带啥好东西,空着手就来了。但兄弟你真仗义,我特感动,这样吧,我想和你结个亲,我儿子多,你闺女多,你挑一个当女婿吧!”
王杲就有点犹豫,觉得你来投靠我,我这啥也没得着你的,倒先搭个闺女。
老觉那也是聪明人,一看就明白。马上就说:
“你儿子阿台不是也没结婚呢吗?我女儿都嫁光了,但我还有个孙女,我看他俩挺合适。”
王杲笑了。
“这合适吗?”
“合适合适,绝对合适。”
王杲的女儿就嫁的是努尔哈赤他爹。
努尔哈赤的堂姐就嫁给了他舅舅阿台。
每次到这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努尔哈赤是怎样称呼阿台的呢?
叫舅舅没错,叫姐夫也对。
不过当时这种事很多,为了几百头羊,儿子娶妈的也不是没有,他们家这关系就算比较文明的了。
◎ 一个牛人
王杲在辽东这块是比较牛的人了,但最牛的还不是他。
第一牛人应该是当时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这个人很传奇。
首先身世就传奇,因为到现在也没确定他是哪的人。
明史上说他祖上是朝鲜人,后来归了明朝,在比较大的城市铁岭当指挥佥事。
也有说他是蒙古人,女真人……
估计老李自己也不太清楚,所以一直也没辟谣,谁爱说啥说啥,反正是地球儿人。
李成梁是将门出身,但他的前半辈子和同样是军队子弟的戚继光比,那真是天壤之别。人家戚继光十七岁就继承了老爹的职务,当上指挥使了。李成梁混到四十岁还在家里蹲着,倒不是他不上进,他爸爸也给他挣了世袭的职位。
但问题是当这个官要先到北京报到,起码让吏部兵部的老爷见见人。怎么说人家也是为国选材,连人都没见就派你当军官?你要是个小儿麻痹,打起仗来想跑都跑不了,对你本人也不负责嘛!
但李成梁去不了,原因比较雷人。
穷。
当时李成梁他们家就在铁岭。我算了一下,从铁岭到北京,坐火车大概九个来小时,距离不到八百公里。
李成梁他家怎么说也是个中高级军官。一千多里地的路费,就算从他20岁开始凑起,凑到40岁怎么可能还没凑齐?
见过穷的,没见过这么穷的!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当时京城里的官员的心声。
他们家穷的名声,能从铁岭传到北京。这真是穷出档次,穷出品位了。
后来辽东的巡按御使实在看不下去了,资助了李成梁同学(在这之前他的身份一直是生员)几两银子,这才顺利到达北京,继承了老爹留下来的职位,当了铁岭卫指挥佥事。
虽说过程有点曲折,但总算是有个好结果。
估计前几十年在家没事干,光看兵书了,李成梁是厚积薄发。
当时明朝边境主要是和蒙古人冲突。
大家打了快两百年了,今天你抢我,明天我砍你。
抢完砍完,回家洗洗睡觉。谁也不能把谁彻底办挺。
老李不一样,在家憋到四十好几,头发都有白的了,好不容易有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再不加把劲这辈子不就忽悠过去了?
蒙古人的好日子到头儿了。
当时辽东这一块最嚣张的蒙古部落是插汉部,老大名叫土蛮。其实人家也不叫这个,正经官名儿叫图们札·萨克图汗。
土蛮这名字是明朝官员给取的,估计是嫌他本人这名字太长,过去也没电脑,都是毛笔一笔一画地写,这兄弟又比较会找事,明朝官员天天写战报,实在不耐烦,干脆我给你起个名得了。
叫啥呢?
这蒙古老大比较土,又比较野蛮,就叫土蛮吧!
这个土蛮也是一猛人,李成梁没来之前他经常带着一帮人到明朝这边搞“抢劫自助游”,抢了就跑,跑了过几天又来抢,搞得当时的辽东总兵生不如死。
但老李一来,土蛮的幸福时光便一去不复返。
具体战斗过程比较复杂,就不展开了。
简单说吧,这位土蛮兄弟基本算是李成梁的贵人,老李从指挥佥事一路高升,一直升到辽东总兵,基本上都是靠打他。
这就让李成梁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敌人是要收拾,但不能一下全收拾了;都死干净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了就没自己什么事了。
所以老李的战略是又打又拉,不听话就收拾你,但也不把你赶绝了,打服就行,适当还得给点好处。
这个方针路线李成梁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是一直贯彻的。
当时和李成梁一起守卫大明北面边境的还有一个人。
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略刚好和李成梁相反。
不管是谁,只要敢来我这,一律大刀加火炮,还要好处?门儿都没有啊!
鉴于老戚做事太绝,各位部落老大一合计,还是李总兵那好混,大家就都不来戚继光这边了,全往李成梁那边跑。
戚继光镇守的蓟镇安静了,史曰:“十数年不见烽火”。
戚继光也安静了。既然敌人都没了,你戚继光再牛也没用。
慢慢地他就被忽视了,遗忘了。
反观李成梁这边,那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年年打仗,年年立功,年年升官,威风八面,天下闻名。
连后来清朝人修的《明史》都要拍马屁——
“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从个人角度来讲,李成梁没错;从国家民族角度来讲,戚继光是对的。
这恐怕也就是戚继光到今天仍然是正面典型,而对李成梁却数百年争论不休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眼睛真是雪亮的。
当然,这都是身后事。就眼前的情况来看,养寇自重这事虽说不太厚道,但考虑到形势发展都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土蛮要好,洋蛮也罢,翻不起大浪来,所以也还是可以原谅的。
但老李同志还是疏忽了一点:他活着的时候能掌控,他死了呢?
◎ 科幻武器
蒙古基本被打服了,一个个看到李成梁就鞠躬。
但任我行前辈教导我们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
首先不服的就是王杲。
这两年李成梁光顾着跟蒙古人打来打去了,女真乘机发展壮大。
前面我们说了,王杲本来在女真各部落里就比较显眼,不找事李成梁都想收拾他,何况现在居然还敢跳出来公开叫板。
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万历二年,王杲首先挑起战端,进犯辽阳、沈阳。
李成梁比较生气:我还没动手,你倒先打上门了,不给你点教训看来真不行了。
李成梁手下的辽东铁骑那可不是吃素的,人手一把三管火枪(三眼神铳)。
关于这个玩意非常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不然很多人都以为中国人除了会用火药造鞭炮以外不会干别的。
三眼神铳在当时来说,那绝对是比较科幻的武器。
全枪长大概一米二,由纯铁打造,重约15斤,有三个枪管,以燧石击锤点火的方式发射。
如果你看到这,觉得也就一般,那我告诉你,科幻的在下面。
它的三个枪管可以旋转发射,一枪打完,另一个枪管自动转到击发位置,原理和今天的转轮手枪一样,打起来都是连发,并且还有准星,平射距离可以达到50丈。
50丈是个什么概念?大概等于今天的150米!
据我所知,今天我们看到的手枪,大部分的有效射程只有50米左右,个别强悍点的如“沙漠之鹰”也就100米。
神铳的子弹也不是我们今天的子弹,是一种类似开花弹的玩意,一打就是一片,杀伤力极强,打不死你也穿你一身窟窿,抬下去光取子弹就把人取废了。
子弹打光了怎么办?临时塞火药肯定来不及。
问的好。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本枪的发明者早已经想到了。
刚才说了,这神铳是纯铁打造的,并且枪管又短又粗,枪柄又长又细。子弹打完了,不用变形,直接就可以当榔头用。榔头啊,同志们,还是纯铁的,那个击打效果……我不说了,各位自己想。
几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用这东西上阵杀敌,今天想起来仍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来武器装备这段到这就算完了,但有朋友问我,人家拎把锋利的马刀,难道斗不过你这铁榔头?
这个武器发展史的问题,真是有点复杂,但为了避免有人跟我较劲儿,我还是简单介绍一下。
大家都知道,要说最锋利的刀,那日本的武士刀应该能排进前三名。
武士刀虽然在日本被捧成天上有地下无的神刀,但其实也并不是太神秘。它的原形就是中国唐代的唐刀,在日本经过改良后被称为武士刀,也叫发刀,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说老实话,光这个名字我就念了好几遍才算通顺地说出来。如果哪位想造一把玩玩儿,我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因为这种刀从前期制造组装,到后期维护保养,复杂程度能把你折腾得生不如死。我见过小作坊土造的手枪、长枪,就工艺水平来说基本都能造得比较靠谱,但我到现在为止,没见过谁在家造武士刀的(日本的专业刀匠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种刀自然是不适合批量生产的,无法批量生产就无法装备部队,无法装备部队那对于国家武装来说就没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在唐代中国就放弃了唐刀研发的原因。
日本人把这技术学去后如获至宝,充分发挥死心眼精神,终于把武士刀造到了极致。
当然,就是在日本也不是谁都用得起,只有比较有钱的武士啥的才能弄一把,还要传家,老子死了儿子接着用,除了有纪念意义外,恐怕没钱造第二把也是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快刀对榔头的战场效果。
我小时候听评书,从三国到隋唐,凡是驰骋疆场的大将,一般来说,不是拎俩大锤,就是扛把宣花板斧。拿把剑或马刀就上战场的,我就只听说过刘备刘皇叔。不过人家老刘一般不动手,这种粗活都是关张赵马黄干了,他的剑就是个摆设。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冷兵器时代的大兵团作战中,你手里的家伙锋利不锋利根本不重要,分量才是王道。特别是骑兵,冲击力的作用远远大过技巧。
马刀对榔头?
笑话,一榔头下去刀都不知道飞哪去了,捡回来估计都要回炉,早成锯条了。
看完上面,大家应该对李成梁手下这帮铁骑的战斗力有个基本认识了。
◎ 运气问题
王杲跑到辽阳抢劫,李成梁根本就没理他。
倒不是老李怕他,主要是李成梁想了个比较黑的点子。
直接进攻王杲的老巢古勒寨!
你不是带人出去了吗?那我就来抄你的底。
这招够损的。本来人就不多,精锐又都出去打劫了,剩下的老弱病残哪儿是辽东铁骑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攻进去了,光斩首就一千多,连王杲的家属都被俘虏了。
这群俘虏里有两个人,一个就是我们等待多时的主角努尔哈赤,另一个是他弟弟舒尔哈齐。
努尔哈赤之所以在古勒寨绝不是暑假没事来探亲,而是另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呢?
他妈死了。
他妈就是王杲的女儿。
按说死了妈,确实让人同情,但悲痛一段时间也就算了,该咋过还咋过呗,毕竟爹还在嘛。
但问题是他爹马上又娶了一个。
于是他家上演了一幕后母虐待前妻儿子的悲剧,更不幸的是努尔哈赤和他弟弟就是男主角。
努尔哈赤当时也有十几岁了,半大小伙,个性又比较强,实在受不了后妈的虐待,一跺脚带上弟弟跑到古勒寨投奔他姥爷。
要说人这运气不好啊,那真是没办法,到古勒寨没多久就碰上李成梁打过来,兄弟俩全当了俘虏。
关于当俘虏这事儿正史里提也没提。毕竟堂堂大清的开国皇帝被李成梁抓了俘虏也不是啥光彩的事。
野史上就说得挺多了,还有个故事。
据说努尔哈赤兄弟俩被俘以后,被李成梁留下当了杂役。所谓杂役也就是端个茶倒个水的佣人。
有一天,舒尔哈齐不知道因为啥事惹火了李成梁,李成梁准备把他剁了。
努尔哈赤一看弟弟要掉脑袋,马上跪下求情,说:
“我弟弟不懂事,求李老爷把他当个屁放了吧。如果实在要杀,那就杀我好了,我愿意代弟弟死。”
李成梁一看,这小孩可以啊,够仗义,不错。
“起来吧,我都不杀了,今后跟着我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
从此以后李成梁很欣赏努尔哈赤。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说是扯淡,但我觉得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从李成梁后来的表现来看,对努尔哈赤非常够意思,说特别照顾那一点也不过分。
就这样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那儿干了四年伙计,十九岁的时候终于被放回了家。
四年时光,并没有白白浪费,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那里学到了很多。
不过,现在还不是努尔哈赤上场的时候,他姥爷的事都没解决。
王杲最近过得很不好。
跑出去抢了回东西,没抢着啥值钱玩意,老窝倒先被李成梁抢了一回。
牛羊丢了无数,从老婆到外孙子全被人家一锅端了。
这生意做得太亏。
愤怒了,彻底愤怒了。
不反也要反了!
万历八年,王杲再次出兵。
以前还躲着点李成梁,这次不躲了,直接就是奔李成梁去的,拼了!
李成梁很高兴。
因为前几天万历皇帝刚刚表扬了他,说他在辽东干得不错,还特意下令给老李修个石碑,以表彰他的功劳。
碑刚修好,正准备挽袖子再接再厉大干一场。
王杲来了。
这真是瞌睡送枕头啊!类似王杲这种贵人,在李成梁的职业生涯中是比比皆是。
那就来吧。
开打。
事实证明,再愤怒没实力也是白搭。
一交手王杲的部队就垮了。
那真是兵败如山倒,拦都拦不住,基本上全军覆没,一共就跑回去一百来人。
王杲还算有两下子,起码跑得够快。李成梁战前就向部下特意交代,要把王杲抓住,拉回北京给皇上看看,但王杲还是跑了。
跑回去是幸运还是不幸?
要我看还不如战死沙场来得痛快。
没抓住王杲,虽然有点遗憾,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打了大胜仗,就这么报上去,也很有面子了。但李成梁是完美主义者。
于是他让秘书起草了个文告,发给各个部落首领,意思很简单:王杲是我李成梁的敌人,你们谁也别想着收留他,发现他马上给我送过来,本人有赏。
这种文告今天有个专有名词:
通缉令。
王杲就此开始了逃亡生活。
家是肯定回不去了,昔日的朋友也靠不住,到哪儿去呢?
王杲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台,以前就是自己的部将,他跟自己的关系那可是几十年的交情,血里来火里去,决不会出卖自己。
对,就去投靠他吧!
王杲想得没错,当年这位王台兄弟和王杲确是生死之交,铁哥们儿,但他没算到一点。
人是会变的。
朋友如手足,但为了脑袋,手足也就顾不得了。
李成梁见到王杲的时候,差点产生错觉,以为王台给自己提前送端午的粽子来了。
这个被绑成特大号粽子的就是王杲。
还好王杲不是真的粽子,所以也不用考虑保质期,也不用冰箱,直接装笼子里就送京城了。
要说还是皇上做事儿利索。这种战俘也不需要审,免费送了王杲一次北京一日游(游街),然后拉到西市剐了。
王杲死了,努尔哈赤他姥爷死了。
但事情还没完,因为努尔哈赤的舅舅兼姐夫还活着。
◎ “阿台未擒”
李成梁做事的风格一般是斩草不除根,要给人家留点种子,一把掐死了,自己打谁去啊!
但王杲这个事办得有点过,连个尸首都没给留。
所以李成梁心里也有点嘀咕。不过既然已经这样了,干脆连他儿子阿台也一块收拾了吧,免得将来是祸害,所谓“阿台未擒,终为祸本”!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出兵攻打古勒寨。
其实阿台早就收到风,知道李成梁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这几年啥也没干,一门心思在家搞装修,把个古勒寨修成了个大碉堡。
你李成梁不是牛吗?辽东铁骑不是猛吗?我不出去,有能耐你飞进来。
李成梁飞不进去,但也没闲着。他指挥部队拼命攻城,但死活就没攻进去!
这就尴尬了,一代名将居然连个小寨子都攻不进去,这要传出去那还有面子吗?
但战马也没长翅膀儿,火枪打到一米多厚的城墙上连个印子都没有。
老李很上火,心情很不好。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要求见李成梁。
这人叫尼堪外兰,也是女真一个小部落的头,跟阿台关系一向不太好,具体原因不太清楚,可能就是看他不顺眼。这次李司令来收拾阿台,他很激动,自告奋勇给明朝大军当向导官。
尼堪外兰这个时候来见李成梁的意思呢,可能是想安慰老李几句,没想到点儿太背,正好赶上李成梁心情不爽想骂人。
李成梁一见尼堪外兰,火就压不住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通骂。
“来的时候问你阿台的情况,你给我拍胸脯子保证,说他就是一堆狗屎,大军一到他肯定。这下可好,打了好几天,死伤不少弟兄,连TM寨门儿也没摸着!你忽悠我是不是?!我可告诉你,打不下来古勒寨,我也不能白跑一趟,反正回去报功是数人头,你的头他的头都一样!你自己看着办吧!”
尼堪外兰一看李成梁这架势,没准儿真能先把自己砍了,当时腿就哆嗦了,马上凑过去赔小心:
“司令,你看这事闹的,我也没想到阿台这小子这么变态,把城墙当河堤修啊!你看这样行不行,你让弟兄们先撤回来,我亲自带人……去做思想工作。”
李成梁想了想,也实在没别的办法,死马也只能当活马医了。
其实尼堪外兰之所以敢说这样的话,也是有一定把握的,因为他那儿也来了两个人。
一个就是我们的熟人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
觉昌安之所以来这,倒不是给阿台落井下石的,但让他救阿台他也不干,他其实主要是想救阿台的老婆。我们都知道,阿台的老婆就是觉昌安的孙女,并且还是最喜欢的一个。
他在家里一听到李成梁把孙女围在古勒寨了,就有点急,马上就要起身去救。但他的儿子们不答应,说老爷子都这么大岁数了,你就别去了,我们派个人去就行了。
觉昌安估计也是年纪大脾气倔,非要亲自来。
儿子们开会一研究,去就去吧。但老爷子一个人去实在不太放心,还是得跟个人一起去,谁去呢?
最后决定老四去。因为明军的向导官尼堪外兰以前是老四手下的小弟,虽说现在人家翅膀硬了,但老领导的面子多少也要给点。
老四叫塔克世,他就是另一个人。本来这个人也不是啥重要角色,属于龙套级别,但他有个特殊身份——努尔哈赤的爹。
◎ 大家都急
尼堪外兰就带着这俩人到了城墙下头,抬头喊话:
“上面的听着,千万别放箭,我们是来谈判的……”
阿台其实也不太撑得住了,虽然暂时没危险,但总这么被人围着打也不是个事。
现在听说和谈代表来了,马上就让进了城。
要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觉昌安想得比较周到。
一来尼堪外兰是个外人,说起话来他站旁边不太方便。
二来阿台本来就和尼堪外兰有点不对,万一进去说戗了,没准当时就能把他砍了,那还谈个屁啊。
所以进城的时候觉昌安就和尼堪外兰商量——
“你就别进去了,我和塔克世进去就行,你在外面等信儿吧。”
尼堪外兰也不是傻子,本来就不想进,现在既然老爷子都提出来了,那正好借坡下驴。
“那我就不进啦,我给您二位把门。”
有时候,一件事想得太周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尼堪外兰在城外守着,觉昌安和塔克世进去了。
进去就没出来。
咱们先说里面。觉昌安进了城,见着阿台就开始做工作,从国际形势说起,一直说到亲戚关系。但估计老觉口才不太行,说得口干舌燥,阿台完全没反应,既不说投降,也不说不投降,就这么干听着,不表态。
最后看觉昌安说得差不多了,来了句——
“你们既然来了就先别走啦,在我这儿住两天吧。”
说完拍屁股走人,把这爷俩给晾那儿了。
觉昌安一看阿台是这么个态度,心里很着急,毕竟进来大半天了,怎么说也要给外头通个信,让李成梁再宽限点时间。他就想带着儿子先回去给报告一声。可一走到门口才发现,回不去了!门口早就被人把住了,这就算是被扣下了。
咱们再说城外头。尼堪外兰还是比较仗义,还在城门口等着呢,但左等也没见出来,右等也没见出来,烟都抽了好几盒,一点儿动静没有,那叫急啊。
正在这个时候李成梁派的人来了。
李成梁也急,吃了早饭就在中军等着尼堪外兰的回复,等到快吃晚饭了,也没等来。
于是他决定派个人到城门口看看。
这一看,看出问题来了。
派的这个位兄弟到了前面,一眼就看见尼堪外兰在城门洞子里跟傻子似的戳着呢,压根没进去啊!
这兄弟也跟着急了,对着尼堪外兰就喊:
“司令让我来问问你这算怎么回事?!让你谈判来了,不是让你在这当电线杆子!”
尼堪外兰一听,也顾不得老领导和老领导的爹还在城里呢,让手下人拿了个喇叭过来,放开喉咙嚷上了:
“各位古勒的弟兄们!我们是大明李司令的队伍!现在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打进去那是早晚的事!你们赶快出来投降吧,只要放下武器,我保证李司令既往不咎,谁要是把阿台的脑袋弄下来,明军还大大地有赏!!”
这就坏了。
古勒寨的士兵可能也早就不想打了。事情明摆着,就这点实力要跟李成梁做对,那不是找死吗?加上听尼堪外兰说阿台的脑袋能换钱,那还犹豫啥啊?抽出刀来满世界追着阿台砍。
可怜阿台一条好汉,最后被自己人给杀了。
明军进了城,一点没客气,见人就砍。
什么?投降?还有赏?
谁给你说的你找谁去!
觉昌安和塔克世梳条辫子,那不用问了,肯定是阿台的人,杀了。
一个建州左卫都督,一个建州左卫指挥使,就这样全死在古勒寨。
等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尼堪外兰才进城找老领导。
人倒是找着了,就是没脑袋。
这可不是小事,毕竟死的这两位也是大明封的官,赶紧给李成梁报告。李成梁也觉得这个事儿办得不太地道。但人已经死了,把头接上也活不了,弄两口好棺材送回家去吧!
◎ 一个谜
我相信努尔哈赤见到爷爷、爸爸的尸体,是真的很悲痛。据说努尔哈赤“捶胸嚎泣”,并且厉声质问明朝使者。从其表现来看,基本丧失理智。
这使者倒也识趣,随你怎么骂,我就一句话:这是个误会。
努尔哈赤不能接受这个解释。但不能接受也得接受,李成梁实在是惹不起。
说起来李司令也算很给努尔哈赤面子了,不仅给了他经济上的赔偿,还让努尔哈赤继承了他爷爷的官当了建州左卫的都督。暂时也就只能这样了。
但努尔哈赤咽不下这口气。李成梁我惹不起,但你尼堪外兰跑不了!没你小子喊那一嗓子,我爷爷、我爸爸能死吗?!
这个仇非报不可,就收拾尼堪外兰!
报仇这事儿,说说挺容易,但真要想把仇报了,那有一定难度。
首先就要有实力。努尔哈赤虽说现在是建州左卫的都督了,但手底下也没几个人,大部分主力(其实也就一两千)让他爷爷带到古勒去了,觉昌安死了以后部属都被尼堪外兰招了安。
努尔哈赤吩咐一声“集合,点名”!
稀里哗啦来了五十多口子,其中三分之一是残废并且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努尔哈赤挑了挑(其实也没啥挑的),一共挑出十三位。
清史上说努尔哈赤就是带着这十几位去的。
但我敢肯定事实不是这样的。
十三个兰博一人发把M16外加火箭筒,手榴弹全部配齐了,那倒还是有可能的。
十三个半业余的骑兵,一人拿把一年多没磨过的片刀,就想和上千人对砍?你以为你是谁?钢铁侠?!
努尔哈赤肯定有外援,至于这个外援到底是怎样得到的,那说法很多。有说是他一个叫额亦都的哥们儿带了百把人投奔他的,有说是他老婆把嫁妆卖了,换了钱让他招了百八十人……不管怎样吧,努尔哈赤带了百把人去找尼堪外兰算账。
百把人对上千人,人家还是守城,你是攻城,客观地讲基本上是自杀。
但奇迹出现了。尼堪外兰听说努尔哈赤带了人找他算账,他既没有整顿军马,也没有修整工事,做了个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举动——跑了。
对于尼堪外兰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分析了很久,但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
他应该不是胆小。当时的女真部落很多,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战场上对砍那应该是家常便饭,尼堪外兰能坐到图伦城城主,应该也是真刀真枪拼回来的。
你要说他因为心存愧疚不愿意和努尔哈赤干仗,那也不对。联想尼堪外兰从后到前的表现来看,基本不存在愧疚这个问题。
谜,千古之谜。
努尔哈赤第一次打仗,未失一兵一卒就胜利了,顺利占领图伦城。
至于占领之后的结果书上没说,但我们还是可以猜到,无非就是该拿的拿,该占的占,男女老少统统带回家当奴隶,跟着一起去的弟兄们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我这样猜是有证据的。因为努尔哈赤撤了之后,尼堪外兰也没回图伦,一直住在嘉班城,可见图伦基本被老努拿了个干净,回去也是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