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11228
  • 作      者:
    (英)约翰·汤姆逊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真实再现近150年前的晚清帝国。
  摄影大师、世界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的经典之作;入选世界摄影史100部重要的画册。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是一本摄影人必读之书,中国摄影界人士无不肃然起敬的经典作品;出版一个半世纪以来,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远弗届。

  

完整呈现英文版四册原著,拥有准确、认真的中文译本。
  150年前,汤姆逊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镜头极为全面、客观,仿似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他的文字朴实、生动,充满哲思,至今读来依旧启发良多。

  

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展开
作者简介

  约翰·汤姆逊,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纪实摄影领域的先驱,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汤姆逊出生于一个烟草商人家庭,1850年代初进入一家生产光学仪器的工厂做学徒,同时通过两年夜校,他学习了一些自然哲学以及初级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并掌握了摄影技术。1862年,他成为皇家苏格兰艺术学会的会员。同年追随哥哥威廉到了新加坡,生产经营航海仪器,并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主拍人像。后又去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柬埔寨、越南。1866年,他探访了刚被发现不久的吴哥窟,成为第一个为吴哥窟拍照的摄影师。回国后,他多次在演讲中使用在暹罗、柬埔寨拍摄的照片,引起极大反响,因此于1866年入选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1867年10月移居香港,开始了他摄影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年,“中国的汤姆逊”得以成名,“汤姆逊的中国”才得以呈现给读者诸君。1881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1921年10月7日,汤姆逊突发心脏病去世。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是汤姆逊最重要的作品,也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其他作品还有《镜头前的中国》(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福州与闽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伦敦的街头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柬埔寨的古迹》(The Antique of Cambodia)等。
  徐家宁,长期从事中国老照片的研究和收藏,参与组织国内首个影像拍卖专场。编译有《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书,并在《老照片》、《温故》、《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收藏》、《紫禁城》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展开
精彩书评
  

  【“1860年后一位详细记录北京的专业摄影师就是约翰·汤姆逊。1873-1874年出版的他的四卷本杰作《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获得了当之无愧的成功。”】
  ——Régine Thiriez《野蛮人的镜头》[Régine Thiriez,法国研究中国摄影师的著名学者]

  


  【“约翰·汤姆逊是19世纪摄影师中的杰出人物。
  约翰·汤姆逊,以他在1860年代末至1870年代初对中国的人物和风光的生动写照,无疑是当时好的摄影师之一。他留下的众多作品是一项巨大的财富,是衡量19世纪其他在中国活动摄影师的标杆。”】
  ——Terry Bennett《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Terry Bennett是英国研究东亚早期摄影史,特别是日本和中国摄影师的著名学者]

  


  【“约翰·汤姆逊是著名的拍摄中国的摄影师。”】
  ——摘自Roberta Wue《记录香港:实践和功能中的摄影》[Roberta Wue,研究香港摄影史的著名学者]

  


  【“以巨大的天赋和富有同情心的记录,约翰·汤姆逊是当之无愧的摄影先锋。”】
  ——L. Carrington Goodrich《中国的面孔 1860-1912》[L. Carrington Goodrich,美国研究中国文化的著名学者]

  


  【“汤姆·逊绝对是当时知名的摄影师。他的杰作《中国与中国过人影像》是第一部有关中国的制作精良、配有珍贵插图的摄影书。”】
  ——Clark Worswick《摄影在中华帝国》 [Clark Worswick,美国著名的中国影像收藏家和研究中国早期摄影史的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
  我对这本书最初的设想,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照片来展现中国和她的人民,她的艺术、习俗,各地的风土人情,我希望能将我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如实地传递给我的读者。怀着这样的目的,我让照相机成为我旅行中自始至终的伙伴,感谢它忠实地保存了我见到的景象,以及我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
  那些对中国人和他们根深蒂固的迷信有所了解的人,应该能体会我这项任务所包含的艰辛和危险。在很多地方,人们从没见过白皮肤的外国人,而知识阶层则信守着这样的看法,即尽管各种各样的恶鬼都能小心谨慎地回避,但对于“番鬼”却无计可施,他化作人形,贪婪无度,常常用一种类似透视眼的幻术来达成他的目的,这种幻术让他能找到天上地下隐藏的财宝。于是我经常被当成一个危险的风水先生,我的照相机则是一件邪恶而神秘的工具,它能助我看穿岩石和山脉,刺穿本地人的灵魂,并用某种妖术制作出谜一般的图画,而与此同时被拍摄者身体里的元气会失去很大一部分,他的寿命将因此大为折损。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由于关乎性命,我发现儿童的肖像照片很难获得。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将孝道视为首要美德的国家,儿女们却不介意把他们上了年纪的父母带到外国人那杀人于无形的神秘装置前。为了拍摄这些照片,我付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报酬,这些钱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购买一具棺材。为父母置办棺材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这件礼物会被隆重地送到老人家里,停在那里等待他咽气的时刻。读者一定不要认为我是在开玩笑,在中国,人们对于操办丧事极为看重,以至于年迈的父母将儿女们为自己准备一口冰冷而舒适的棺材看做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对自己尽责任和尊敬的表现,是每个孝顺的儿女应该做的。
  中国人的迷信,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让我饱受猜疑。人们不止一次地朝我扔石头,或是用其他各种粗暴的方式对待我。而且,越是在那些大城市,对外国人的憎恨表现得越是明显。在很多乡村地区,不管是与欧洲人有来往的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因与西方的交流而受益匪浅的普通民众,都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友好,给予我这个外国人最真诚的款待。
  用照片为一本游记做插图是一种新的尝试,不多年以前照片还是不易保存而且难以翻印的,但现在的技术已经大为进步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设备将照片复制多份,用印制版画的材料将它们印刷出来。我相信这种尝试能取得成功,而且我希望这种工艺也会被应用到其他旅行家的著作里,因为照片的直观和真实能把书中的场景带到读者触手可及的眼前。
  书中的文字是根据最可靠的资料来源编写而成,有我拍摄照片时做的笔记,也有我在中国近五年的时间里收集的各种资料。我相信这些文字能让照片的内容更有趣味性,更易为读者理解。
  在编排这些笔记和图片的时候,我尽可能依照我旅行的先后顺序,这是一次很长的旅行,粗略估计有四千到五千英里。
  我的旅行将从英国殖民地香港开始。这里一度被称为欧洲人的坟墓,但是现在,这里漂亮的公共建筑,公园和绿地,码头和商馆,电报和蒸汽舰队,使得维多利亚城或许可以被看做是东方文明一个新纪元的诞生地。我的第二站是广州,外国人对它的历史应该很有兴趣,在与中国接触的早期,他们曾努力想要在这里立足。然后我将去往台湾,这个岛屿拥有美丽的热带森林和壮观的山脉,早期的葡萄牙航海家给予它“美丽岛”(IslaFormosa)之名确是名副其实。在台湾还能见到热兰遮堡垒(Zelandia,即安平古堡)的遗迹,关于它有一些有趣的传闻。著名的中国冒险家国姓爷(即郑成功)将荷兰人驱离此地,据说他们中的一些人避入土著人中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一些遗物和荷兰人的传统。这个岛的重要性正日益上升,它的资源逐渐得到开发,通商港口的贸易因此日渐增长,将来它必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
  回到大陆,我游览了汕头和潮州府,这里以它们优质的糖和稻米、好斗的宗族以及村庄之间的战争闻名,让人想起苏格兰的封建时期。
  然后我将向北前往厦门,这是外国人最早到达的港口之一,它在近代很受瞩目,一方面由于这个地区持续不断地往马六甲海峡和美洲输出移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这里的人民不屈的性格,最后向鞑靼人屈服的人就生活在这里。闽江沿岸风光迤逦,壮丽的山景构成了这部书中最有吸引力的几个章节;作为交通大动脉,它每年为福州市场输送约七百万磅的茶叶。
  我的旅行继续向北,接下来向读者介绍的是中国最大的条约口岸——上海。短短二三十年间,一个大规模的外国租界在吴淞江岸边成长起来,初到此地的旅行者会在恍然中怀疑自己被瞬间传送到了某个最繁华的英国港口。这里有数不清的船舶、码头、货栈、栈桥,还有石筑的江堤,这里的建筑典雅大气,造价不菲,街上车水马龙,道路平整宽阔,江岸边精心打理的花园显示出西方的精致和品味,所有这些都增添了他的错觉。然而,来到租界区以外的地方,梦境立即被驱散了,在这里他会发现本地人的房屋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就好像特意为移植到城市中间的更先进的文明让路。离开上海,我将前往宁波和雪窦山谷,这是上海居民最喜爱的春季踏青之地,以它美丽的杜鹃花、秀丽的山区景色和瀑布闻名。然后我踏上扬子江之旅,游览了几个条约口岸和古都南京,观赏了扬子江上游峡谷里奇丽的景色,一直来到夔州府。我的最后一段旅程包括芝罘、白河、天津和北京。那些令人难忘的古迹,宫殿、庙宇、观象台,城市里的各色人等,圆明园的废墟和明陵,一并呈现给读者。之后我将带领读者穿越南口峡谷,在长城与之作别。
  【中国的演员】
  另外还有很多流动的戏班,他们被请来在私人宅第或者寺庙里演出,有时候大户人家会在街上搭起戏台,请来戏班为贫穷的乡里乡亲唱戏。对于违反了行规的生意人,请戏班也是一种交纳罚款的方式。我在汉口就看过这样一场演出的末尾,出钱的是一名商人,演出地点是河边一个露天的空场。
  成百上千既没有梳妆打扮也没有喷香水的观众聚集在河边,场地上挤得水泄不通,灼热的阳光烘烤着一大片闪亮的光头,远远看去就像一堆湿漉漉的白萝卜。这时已经接近黄昏了,这群人挤在这里也一整天了。散场的时候,老人们体力不支地往回走,女人们大声呼喊她们跑丢的孩子,下流的小子们学着丑角那些低俗的动作,被压抑了一天不准乱叫的狗儿们也可以肆意地狂吠了。没一会儿人群就散尽了,临时搭建的戏台还要留到第二天继续演出。
  中国的演员,如果有一定名气的话,收入是很不错的。不过他们必须练就相当好的基本功,此外还要有超凡的记忆力,因为当他们被请去为一场宴会助兴的时候,宾客们常常会随意地点一些戏,因此很多演员必须熟悉半打以上不同的角色。虽然酬劳丰厚,但是演员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他们甚至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一般来说,女性角色由青年男子或男孩来扮演,不过有那么一两次我也见过女演员出演。戏服通常都由古时各朝代的服装变化而来,满族征服者的装扮被刻意回避了。……
  【从汉口到巫峡】
  No.49是急流的一张快照,是从它上面的村子拍摄的。为了获得这张照片,我可以说是费尽周折,因为这些村民从来没见过如此邪恶的事情,居然用笔以外的东西制造图画!于是他们觉得应该朝我扔东西,在我躲进我的船之前一刹那,还有一支橹与我擦身而过。张跟那些暴民们白费了不少唇舌,我们快速地拍摄了这张照片,顶着一片咒骂声逃离了这里。我的两名同伴那时留在他们停在对岸的船里,正准备溯急流而上。不用说,一些村民听过那个广为流行的传说,说这种神秘的图画是用中国婴孩的眼睛制造出来的。这道急流是整个扬子江上游最壮观的景象之一。江水从隘口间流出的时候还显得很平静,突然它就像一个光亮的玻璃圆柱向下弯去,直落八到十英尺,旋起一道道浪花,咆哮着奔流而下。……
  【广州的帆船】
  当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比如说遇上风暴,船员们会共同决定如何让船脱离险境,他们做出的决定是否能奏效,要交由“妈祖”来裁定。“妈祖”是水手们信奉的女神,船上设有她的神位。每个水手都随身携带一个小香包,里面装着取自某个灵验的妈祖庙的香灰,当做他们驱灾除魔的护身符。
  船只出海前都要祭“妈祖”。剁掉一只公鸡的头,把鸡血和一些鸡毛粘在船首和前桅上,还要在船头上往海里洒一杯酒。宰公鸡这种仪式也被马来西亚的华人采用,这是一种立誓的方式。我在这两个地方都见过这种事,当某人被认为说了谎,他的答复就是他可以对着鸡头发誓。
  据我的观察,他们用来指导航行的并不是指南针、气压计或者天文观测,而是对于水流、地形和风向的认识。指南针也有使用,但是构造十分原始,木制圆盘的中央支着一根颤悠悠的小指针,盘上刻着一些难懂的中国文字、星象以及其他一些符号。号称是指南针发明者的中国人把科学应用这种装置的功劳拱手让给了其他民族,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新娘和新郎】
  在婚礼举行前,真正的双方当事人对婚姻的安排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发言权。所有的事都由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一手操办。
  没有那种让人心神荡漾的恋爱过程。两个人能不能成婚,还要请示算命先生。他收取一点报酬,然后宣称两位新人八字相合,并且确定下婚礼的日期。到了婚礼的日子,娇羞的新娘被盛装打扮(请看她的妆容!),从娘家登上花轿。经过门槛的时候她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火盆,据他们跟我解释,那是为了驱走可能会破坏她未来幸福的种种阴晦。婚礼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街过巷,一路还有乐队吹吹打打。新娘就在这一众人的陪伴下去与某人成婚,无所谓那个人是谁,反正是她父母满意的人。中国人的婚礼从头至尾都沉闷无趣,很多时候它往往是一场充满失落和眼泪的人生的开端。在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如果有可能的话,姑娘们会偷偷地看一眼她们未来的夫婿;偶尔会有这种条件,但是更普遍的情况是直到这场婚姻已成定局的那一天,她们才会见到她们的夫君。在这之前想象总是很美好的,然而当盖头掀起的时候,她看到的却很可能是一张病倦的面容,于是失望和厌恶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
  【中国女子的小脚】
  在No.39这张照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女子的缠足。这是我最有趣的照片收藏之一。照片上的女子是谁,来自哪里,我不方便透露。在此之前有中国人对我说这种照片是绝对拍不到的,不管我出多少钱,都无法让一个中国妇女解开她的缠脚布。不过在这个天朝上国,只要揣着黄金白银怎么都好办事,因此虽然我遭受了不少挫败,但是来到厦门后,在一位开明绅士的帮助下,我终于还是找到一位女士愿意私下来见我,让我拍摄她的脚。她在一位老嬷嬷的陪同下前来,为了让她答应做这件低俗难堪的事情,我还必须大方地贿赂她的这位随从。但是说实在的,我还想赶紧从这样一个难受的场面中抽身出来呢,因为那所谓的三寸金莲,不管是从外观上还是从气味上,都与那种最圣洁最美丽的花儿相去甚远。这位女士说什么也不愿意把她的裙子稍稍拉高一点好让脚踝露出来。缠足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在持续的绑扎下,脚背上的骨骼逐渐弯曲变形,直到脚掌与后跟贴到一起,大脚趾以外的其他脚趾几乎都消失无用了。这种人为的致残,使得她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大脚趾和脚后跟上。
  ……

展开
目录
前言:中国影像收藏与出版新境界
译序:晚清中国的光与影
自序
【第一部】
恭亲王
香港
香港的港口
香港的轿子
一个中国学童
一个中国女孩
一个香港画家
香港的钟楼
海傍
疍家女孩
疍家老妇和小孩
曲艺人
广州的帆船
观音庙的正门,香港
化缘的僧人
香港的街道
饭馆里的烟客
吞云吐雾
晚饭过后
立志功名
梳妆
劳动阶层的四张肖像
海口,新的条约口岸,海南岛
两广总督瑞麟
鞑靼士兵
一位广州仕女
女佣
新娘和新郎
广州
昔日商馆的所在,广州
英国领事衙门,广州
一家广州当铺
河南寺,广州
五百罗汉堂
住持
广州的拣茶工
广州的药房街
踩制香片和珠茶
出口茶叶的称重
一家茶厂,广州
一间品茶室,广州
广州的绅士
识银
缫丝
澳门
台湾岛内的山道

【第二部】
木栅的竹子
台湾的原住民
平埔番的民居
平埔番的范例
台湾府附近
汕头
中国南方的塔
潮州府的桥
男性的头像,中国人和蒙古人
中国女性的发式
中国的演员
鼓浪屿
厦门港
厦门妇女
中国女子的小脚
福州的兵工厂
福州租界
永福的隐寺
鼓山寺的住持和僧人
老式帆船
租界一隅,福州
梯田
牌坊
福州的苦力
马快
乞丐
轿子
犁地
蒙古马
中国的水果
茶树
延平(YENPING)的急流
小船

【第三部】
浙江宁波
福建会馆
雪窦山
上海
上海外滩局部,1872年
上海的独轮车
纺纱机
中国的法庭和惩处方式
枷刑
站笼
普陀山
扬子江
银岛
金山寺
南京的兵工厂
南京
明孝陵
洋枪队
九江(租界区)
街头小贩,九江
九江码头
锯木工在工作
织带机
汉口
汉口(租界)
黄鹤楼
从汉口到巫峡

【第四部】
中国的政府机构
李鸿章
芝罘
天津
国子监北京
观象台
观象台
中国的房屋
女性的发型
前门大街
钟楼,北京
鼓楼
北京的一家店铺
活人墓
中国的医生
街头娱乐和消遣,北京
古玩商
中国的青铜器
古瓷
满族女士和她们的婚姻
孔庙里的圣人牌位,北京
李善兰和他的学生们
北京的一座牌楼
满族葬礼,北京
班禅喇嘛的衣冠塔
圜丘和天坛,北京
满族士兵
蒙古人
朝鲜人
圆明园
铜亭,万寿山
石像生,明陵
长陵棱恩殿
守夜人,北京
北京的骆驼
南口峡谷
居庸关云台
长城

【附录】
约翰·汤姆逊与《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原书及翻译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