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十四节气和有趣的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中的精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和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就是二十四节气。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耕作季节性规律,对时令节气十分讲究,全年的生产都有计划地进行。
正月立春、雨水与数九。立春预示着进入春季,万物开始复苏;雨水则指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这时候,仡佬族一些地区有这样的农谚:“春打五九头,十圈老牛九圈愁;春打五九中,十圈老牛九圈空。”主要指来年收成时有阴雨连绵的气候出现,这样稻草、玉米草就不能晒干很好地保存,所以牛在第二年冬天过冬时会因为没有充足的草料而瘦弱死亡。雨水节前后,人们便要整修农具,贮备柴火,翻犁田土,为春耕大忙季节做准备。
二月惊蛰、春分前后,农人们开始整土、运肥、种早包谷、修补沟渠。惊蛰指春雷阵阵,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过来,也预示着春耕即将开始;春分则是指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在这时进入春季生长阶段。仡佬族人在农历二月底之前,会准备好充足的肥料运到地里,农谚称:“正月二月不挑粪,三四月间拄拐棍。”意思是正月、二月如果不把肥料运到地里,到三月、四月农忙就会被动而耽误农时。人们认为惊蛰这一天要冷才好,如果天气暖和,则会有“倒春寒”出现;还说如果二月初二晴,山中的树皮换几层,也能预测有“倒春寒”天气的出现。
三月清明至谷雨节前后,气候逐渐变暖,是春耕繁忙的季节。这时候,仡佬族农人开始大面积播种包谷和各种豆类,育水稻秧和辣椒、土烟,有农谚称:“叮叮咚咚,谷雨下种。”育稻秧分两种:清明前后撒早秧,称“清明秧”;谷雨普遍撒秧称“谷雨秧”。仡佬族育秧的传统方法是:先用水泡稻谷种,三天后发芽,七天后撒在秧田里,隔四五天“晒水”,把秧田水放干使秧苗成长。用水拌清粪浇泼两次,作追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