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困境在上述三个环节的表现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厉以宁(1990)提出的两类经济非均衡。一类是纯粹是因为市场不完善造成的经济非均衡,这主要表现为技术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与技术选择、组织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与激励约束机制安排以及宏观层面信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另一类是在市场不完善之外、因为体制性因素造成的非均衡,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的银行业所有权结构偏好、所有制歧视、不合理的利率管制等,这造成了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而只将这项业务作为一个政策性的业务、政治性的任务。所以,我国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困境是两类经济非均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的表现之一。
上述分析给予的启示是: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困境的破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有限改善难以突破三个环节之间相互强化形成的路径依赖,需要三个环节同时突破,利用三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强化作用,向一个能够促进小微企业银行信贷的好方向演进;不能仅仅限于应对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市场不完善造成的第一类经济非均衡,还需要关注体制性因素造成的第二类经济非均衡,向一个新的有效率的均衡趋近。
具体而言,在信贷技术层面,被动机制并非不能完全应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伯杰和尤戴尔(Berger & Udell,2006)曾给出了多种可用于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的交易型信贷技术,包括财务报表型、信用评分型、资产抵押、担保基金、保付代理、租赁等。上述信贷技术都依赖于硬信息,因此大中型银行业可以基于上述信贷技术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比如,美国的富国银行(Wells Fargo)根据企业主的账户数量、金融资产、消费状况等硬数据,利用可靠的信用评分模型,不需要抵押和财务报表,在信用记分卡自动判断的基础上,经过快速人工审核完成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决策;又比如墨西哥国家开发银行通过产业链融资模式,连接作为供应商的小微企业和作为需求方的大型企业,构建电子化交易平台,对小微企业得以确认的应收账款提供保付代理,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上述被动机制得以实施的前提是需要国家和地区在宏观层面具有配套的政策措施,否则缺乏实施的基础,只能导致信贷配给。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宏观层面的信贷基础设施完善对解决第一类非均衡至关重要,重点是要推动信息环境建设、法律环境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具体途径包括:构建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历史等信息在内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政府的、民间的或两者结合的信用中介结构;进一步完善产权方面的法律安排,清晰产权,扩大抵押品种类和提高可抵押物价值水平,建立抵押登记中心和与特殊抵押品相关的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关于保理及租赁等支持性法规和电子交易平台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立密集的市场交易、互动网络,促进社会信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将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中的审查、激励和执行问题通过与其他市场的互动来缓解,等等。上述途径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即通常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信贷基础设施越完善。因而,这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用经济发展的结果作为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上述途径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可以在短期、中期内通过政府必要的措施来实现,比如信用机构、抵押登记中心等物理性构架,而可抵押物价值的上升、社会信任拓展、密集的市场互动网络则只能等到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有赖于经济发展来实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