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打听内幕的迷局
手中持有的股票“乌鸦变凤凰”,大概是所有投资者的梦想,但A股市场上的股票有2 000多只,能够在茫茫股海中捡到珍珠的幸运儿却是少之又少。
但如果采取另一种投资方式,只做确定性重组股,在稳健之余,也将获得极为可观的收益。
只做确定性重组股,是本书要着重阐释的投资方式。以往的众多案例一再证明,按照一定的条件精心挑选标的,在一只股票上获得1倍乃至数倍的利润,是大概率事件。
所谓确定性重组股,是指已经披露了重组方案,公司未来的发展路径已经明晰的股票。这样的股票,在复牌之初,往往伴随着连续的无量涨停,一般的资金基本上买不进去,但涨到一定程度后(通常是1倍),前期埋伏进去的资金开始获利了结,从而打开涨停板开始震荡,甚至是伴随着一定幅度的回调。就在大多数人哀叹自己又无缘一只牛股之际,有心的投资者却能清醒地意识到,此时并不是终点,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之路将更为绚烂和激动人心。
与确定性重组股不同的是,市场上还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重组股,即有一些重组的苗头,或是符合某些重组的条件,但还没有进行重组的股票。
股票投资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朋友,甚至是拥有“可靠渠道”的朋友,神秘兮兮地说,某只股票将于某个时间点停牌,将注入非常热门的资产,股价会迅速翻番,一些很有实力的大佬已经埋伏进去了。于是,自己头脑一热,把所有资金一股脑儿全杀了进去,然后兴冲冲地做着发财的美梦。不料,左等右等,消息源说的时间早已经过了,可是股票却迟迟没有停牌,更要命的是,股价不涨反跌,结果自己的资金被套牢了。该股到底还会不会重组?股价走低是主力在洗盘,还是知道重组没戏后出逃?自己心里没底,消息源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时间被浪费,资金被套牢,自己的命运被绑在一个虚无缥缈的传闻之上,走也不是,等也不是,最终的结局往往还是以割肉走人收场。至于该股重组的消息,十之八九是没有下文的。
中国股民的数量庞大,但大多数人都只是业余炒股,并未掌握多少专业知识,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法,只是热衷于到处打听内幕消息,幻想抓住一只停牌重组股。这种投资者即使偶尔运气好抓住一只重组股,也并不能证明其能力,其往往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把赚来的钱再亏回去。这也是市场上所说的投资者“七亏二平一赚”的原因。
投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因为每个投资者的思维方式、操作方式都不同,即使理念相近,也不可能取得相同的收益。此外,投资是赚是赔,最终结果都要投资者自己来承受,如何进行操作,还是要自己来决定。投资者是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掌控,还是由自己来把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即使将账户交给很“靠谱”的人打理,也没人敢打保票说包赚不赔。
为了对自己的钱包负责,还是抛却那些不切实际的、通过打听消息而一夜暴富的思想,回归到踏踏实实研究、通过确定性的投资获得收益的正道上来吧。
通过本书介绍的方法,投资者一步步对股票进行研究分析,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外在资源,也不需要成天盯盘,就可以发掘出大概率赢利的股票,并获得跑赢大盘和大多数股票的收益。
这就是投资确定性重组股的魅力所在。
“乌鸦变凤凰”的幸运儿粗略统计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人能够成为“乌鸦变凤凰”的幸运儿。
第一种幸运儿是内幕知情人。
不论是重组方、待重组上市公司,还是各种中介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他们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只要他们获知了内幕信息(事实上,在当前环境下他们往往获得此类消息的概率很大),就可以在精确的时间点潜伏进去。如此一来,既省却了提早建仓的痛苦等待,又能够享受重组复牌后股票连续“一”字涨停带来的暴利和快感。
但这种方式的缺憾是,每只重组股的涨幅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抱着一只股票吃一辈子,而且不可能跟所有的重组上市公司都扯上关系,所以不具备持续性。
其次,内幕交易最大的风险是监管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监管部门包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对于重组内幕交易查得越来越严,一旦发现停牌前股价存在异常波动,或者有不明账户在精确时点大量买入,就会进行严查,轻则没收内幕交易的非法获利,重则否决掉重组方案。例如,2011年3月,证监会否决了天山纺织(000813.SZ)增发股份购买凯迪投资等持有的西拓矿业有限公司75%的股权的重组预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天山纺织在2009年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期间,重组方高管人员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
第二种幸运儿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或是变更、获取控股权时会公开承诺,将在未来几年或12个月内,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不少细心的投资者就按图索骥,看看大股东旗下有什么具有吸引力的资产,或者大股东最近有什么动作(比如是否在买一些产品的生产线,或是进行一些特定岗位的招聘等),从而判断是否有进行长时间潜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必要。很多具备独立判断能力的投资者也因此获得了暴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投资方式是可重复的。
然而,这种投资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由于难以掌握具体的重组进展,潜伏得过早,股价震荡厉害,甚至大盘牛熊轮回,可能导致投资者心力交瘁,提前割肉走人。另一方面,如果买入过迟,股价往往已经涨起来了,重组方案披露后复牌之日,也就是主力资金趁利好出货之时,投资者很可能错过最佳出货时机。
更有甚者,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诚信体系并不健全,也未得到有效监管。不少大股东最初信誓旦旦地承诺,但直到承诺到期,仍然无法兑现。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能自认倒霉。例如,2010年7月,湖南国投获得ST传媒(000504.SZ)25.5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披露未来12个月内拟对上市公司实施资产重组,将公司收益低、负担重的不良资产置换出上市公司。然而,在2011年7月,一纸“由于条件尚不成熟,未来3个月内不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宣告新任控股股东一年前的重组承诺爽约了。
“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投资方式还派生出一种极端但成功率极高的方式——投资暂停上市股。如果3年连续亏损,上市公司将被暂停上市,这样的情况不少见。虽然证券法规明文规定,如果上市公司业绩4年内连续亏损,将对其实行退市,但现实中退市的情况少之又少。由于A股市场 “壳资源”珍贵,一旦有企业暂停上市,就会有无数企业闻风而动前来商谈借壳。而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地方政府由于各自的利益,也很难容忍公司退市,因此虽然上市公司已经暂停上市,却往往能够通过借壳上市“死而复生”。很多投资者看准了这种巧妙的博弈,就在公司暂停上市前买入,坐等各方奔波忙碌借壳事宜(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企业借壳,但即使再差,也会比暂停上市的公司情况好)。这种A股市场独特的投资方式,后文将会有进一步的阐释。
第三种幸运儿是误打误撞型。
简言之,就是投资者买入某只股票时并不知道,也不是冲着停牌重组而来,但巧合的是,该股竟然停牌了。例如,笔者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他非常看好农业股,资金也全部投在这个板块上。2009年,他非常看好浙江海通集团(600537.SH)果蔬加工业,并在实地考察过多次后,认为很有前途,于是全仓买入。孰料当年8月,该公司竟然突然宣布重组,摇身一变为市场上最热门的光伏产业,朋友意外地收获了6个涨停板。但由于不是他的投资喜好,涨停板打开后他就下了车,错过了后面4倍的涨幅。
另一种可能最大的误打误撞的投资者就是“涨停板敢死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重组股在停牌的前一天往往会有大批内幕资金杀入,导致股票涨停。“涨停板敢死队”的操作模式是在涨停板上买股票,第二天借着未尽的势能冲高卖出获利,因此他们很可能跟内幕资金在涨停板上“会师”,从而无意中成为重组的受益者。
以上三种类型的幸运儿,都有因买中重组股而一夜暴富的可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极大的、事先不可测的风险——重组失败。更令人沮丧的是,近年来,由于监管部门对重组方的业绩、环保、操作规范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重组失败的比例也随之提高。紧接而来的结局是股价大跌,投资者深度套牢,久久不能翻身。这种重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少理智的投资者不愿以身试险,而更愿意投资另一种前景更为确定的重组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