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 ——《归途》续篇 我是一个追寻梦想的人。有梦的人生是充实的,寻 梦的生命是多彩的。儒家说:“内圣外王。”实现理想对 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至于结果,并不那 么重要。而这样的追求,正是我生命中最重的承担。
回想当初回国时的踌躇满志,屡屡受挫后的伤怀寥 落,再看今天,虽然一路上并非波澜不惊,但命运真的 已经对我十分眷顾,让我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片 断 放弃高盛的工作,失去巨额的股份,我并不觉得后 悔,但是国家开发银行的重组搁浅,却让我深感无奈,如同满腔热血都被堵在了胸口,无处释放。
事业上经历了短暂的消沉后,我和清华校友莫天全 一起做了现在被称为“全球华人房地产门户”的搜房 网。在搜房融资成功,热极一时的时候,我却又离开 了。我心里怀着当初的梦想,即使暂未实现,也希望能 为之积累些什么。
于是我到了美资大行雷曼兄弟公司,出任负责中国 投行业务的董事总经理。去雷曼工作并非自己的目的,而是一个渠道,我必须通过它回到投资银行这个行 业中。
一年之后,我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这次终于 如愿以偿了。2001年4月,我加人中银国际;六个月 后,我出任CEO;11月8日,也就是中国加入世贸前 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银国际得到国务院特批,回内地 开设分支机构;次年2月,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在上海正式成立。1997年,我曾在给朱总理的第一份 建议书中,提议以香港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 公司”(中银国际的前身)为基础,创办股份制的国家 投资银行,然后回内地发展。这个计划没有被采纳,我 直接去了国家开发银行筹办投行,结果又中途搁浅。没 想到绕了一个圈,五年后终于实现了原来的设想。事后 我颇有种心想事成的感觉。
接手中银国际之前,我并没有在国企担任一把手的 经验,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接下这副重担,既是出于自己 的信心与理想,更是出于为国效力的豪情。当时的中银 国际,正面临建立以来最艰难的考验:首先,中银国际 的股票零售部门同即将上市的兄弟公司中银(香港)的 收入分成发生逆转,加上整个市场交易额大幅缩水,收 人从高峰时的数亿元一下变成几千万,而中银国际收购 的和记黄埔网上交易平台每年仅运营损失就达几千万,两项几乎正负抵销;其次,中银(香港)上市后执意要 把中银国际的银团贷款业务拿回自营,结果该部门每年 几亿的收入全部消失;而投资银行部除了担任中银(香 港)的联合主承销外,更是没有任何项目储备。
面对重重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刀阔斧地改革。
对于我所领导的改革,评价褒贬不一。作为当事人,我 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人事和薪 酬方面的变动必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但要走出困境,中银国际必须重塑激励机制。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平均降了35%,这是 中银国际成立以来第一次降薪,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业 绩奖金占总薪酬的比例提上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接 下来是大规模的裁员,公司80%以上的员工离职,高 层全部换血。中银国际要走向未来,我必须把位置留给 能把公司带向未来的人。
尽管改革的过程中充满压力,甚至有人怀疑我是不 是会和我的前任们一样,雄心勃勃地来,满怀无奈地 走。但事实是,一年后中银国际组建起了一支高素质的 业务团队,公司已经基本能够按照国际大行的组织管理 架构来运作,在与国内外一流投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脱 颖而出。
有成功也难免有失落。我不否认,作为海归,回到 国内工作,而且是在国企工作,有不适应的地方。多年 来在海外的工作让我习惯于追求效率,习惯于直截了当 的工作方式,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2002年9月中 旬,中银国际发布的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研究报告 引起了一场沸沸扬扬的风波,惊动了中央政府和香港特 区政府最高层。香港各大报刊都登出了“朱总理痛斥中 银国际”的头条消息,一些和我一起打拼过的同事因此 离开了中银国际。我的事业和中银国际一起陷入了低 谷,甚至第二年初中银国际成功完成的中外运海外上市 也被有些媒体猜测为“李山在中银的最后一笔业务”。
我公开表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绝不放弃。我并 不担心自己离开中银国际之后的出路,我只是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想从指缝中溜走。
又三年过去了,我庆幸我坚持了下来,与中银国际 的同事们共同走过了一段充满挑战、奋斗和欢欣的旅 程,造就了今天的中银国际。但我又有了新的梦想,离 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2005年10月我向董事会提出了 辞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结束“打工”生涯。临别依 依,我激动地对同事们说: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 持!“成败会过去,荣耀会褪色”,只有在人生中得到的 经验,在历程里结下的友情,最为真实而温暖。从与大 家共同经历的风雨磨炼中,我所得到的教益与经验使今 天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充满信心,更敢于面对从头开始 的挑战。
P24-2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