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后院起火
隋军二次东征高句丽,眼看胜利在望,礼部尚书杨玄感却突然在后方起兵造反,迫使隋炀帝紧急撤军,第二次东征也因此功败垂成。那么,这个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杨玄感究竟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造反呢?
第19章
玄感败亡
杨玄感起兵之后,虽然在战场上连连得胜,队伍也迅速发展到十万之众,但却在短短的两个月后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那么,这戏剧性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杨玄感为什么从一呼百应走向了一败涂地呢?
第20章
炀帝失策
杨玄感起兵虽以失败告终,却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这场仅仅维持了两个月的兵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打败了杨玄感的隋炀帝,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胜利的真正原因?在杨玄感兵变的背后,究竟还潜伏着哪些危机?
第21章
三征高丽
614年,在两次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不服输的隋炀帝又发起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隋朝的军队士气最差,失败似乎已成定局,但事实上战争却进行得异常顺利,这是怎么回事呢?战争的胜利,能否化解隋朝社会的危机?
第22章
李敏之死
在隋朝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大案,仅仅因为一条荒诞的谶语,三十二个李姓的大贵族就死于非命。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这场惨案中,隋炀帝本人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23章
雁门之围
当年,隋炀帝出巡塞北,东突厥启民可汗顶礼膜拜,真是风光无限。然而到了大业后期,当隋炀帝再次故地重游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让隋炀帝颜面尽失,甚至差点性命不保。这是一件什么事?隋炀帝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第24章
三下江都
隋炀帝当皇帝期间,共有三次下江都的经历,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如此不同的效果?
第25章
李密崛起
李密因参与杨玄感叛乱而成为大隋王朝的通缉犯,整天东躲西藏,提心吊胆。但是一次命运的转机,让他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从此率领着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那么,谁是李密命中的贵人?李密的崛起,对整个隋末政局又意味着什么?
第26章
中原苦战
李密进入瓦岗军之后,真是如鱼得水,接连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胜利。他也从一个东躲西藏的通缉犯一跃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第一号人物,受到各路英雄的推戴。那么,李密是否就能够从此顺风顺水,直至成就大业呢?
第27章
太原起兵
论亲疏,他本是隋炀帝的亲表哥;论身份,他又是隋朝册封的唐国公,既富且贵。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与隋炀帝有着如此密切关系的人也开始起兵反叛大隋。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也要造反呢?
第28章
关中易主
在起兵反隋的各路武装中,瓦岗军的李密实力最强,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不是李密,而是在太原起兵的李渊。那么,李渊为什么能笑到最后?他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使得天下易主呢?
第29章
大厦将倾
隋炀帝三下江都,一方面是要躲避战乱,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在江南经营半壁江山,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多,隋炀帝就惨死于兵变者手中。那么,在江都宫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本应该忠心耿耿的禁卫军为什么会造反呢?
第30章
江都宫变
618年,隋炀帝的禁卫军骁果发动兵变,夜袭江都宫。但根据记载,当时在江都宫城外有大将军来护儿,宫城内也有最精锐的给使营守卫。既然如此,叛军究竟是如何攻入深宫大内的?不可一世的隋炀帝,为什么最后会死于一个无名小卒之手?
第31章
隋亡唐兴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在扬州死于非命,天下马上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之中。各路反隋力量纷纷称王称帝,建立割据政权。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历史时刻,谁成了大隋王朝的最后终结者?
第32章
殷鉴不远
隋炀帝、唐太宗,一个是万人唾骂的暴君,一个是百世流芳的圣君。但是谁能想到,这两位皇帝竟有着那么近的亲缘关系。两个人,不仅有着相似的出身和性格,还有着相似的志向与能力。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结局呢?
展开
——易中天
蒙曼思路十分清晰,对事物的剖析丝丝入理,张弛有度,既能道出我心中能见能想之处,又能更深一步,探幽入微,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其犀利深刻让人好生敬佩,更兼语言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既有名言警句发人深省,又有风趣点评让人忍俊不禁
——读者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