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张角,东汉的掘墓人
1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文字更精彩。
东汉的灭亡之路是从两个极品皇帝——汉桓帝和汉灵帝开始的。汉桓帝刘志在位期间,好事没干几件,工作基本都在梦游,但坏事却做了一火车——宠信宦官、搞政治运动打击士人(即著名的“党锢之祸”),穷奢极欲、五毒俱全,搞得民怨沸腾,真的很极品。
在他驾崩后(167年),又一位比他更混蛋、更极品的皇帝闪亮登场了,他就是汉灵帝刘宏。所有的极品皇帝都是相似的,汉桓帝干过的那些破事儿,比如娱乐、斗争、搞政治运动,他基本都干过,而且因为他干得更荒唐、更无耻、更流氓,所以他的名气也更大,可谓是极品中的极品,千年一遇。
东汉的政治势力一共分为三派:宦官、外戚和士人。严格地说,宦官属于皇帝一派,由于他们常常帮助皇帝夺权,因此,在皇帝大人眼里,他们是同志加兄弟。所以,斗争的结果通常是宦官、皇帝获胜,外戚完蛋,士人靠边站。比如汉桓帝联合“五侯”(五个极品宦官),先是斗垮了外戚梁冀,然后斗垮了士人,最终自己掌权。
有文化的人被晾在一边了,那就让没文化的人上,于是宦官上台了。
汉末除了皇帝带头乱搞外,还有宦官。汉桓帝宠信宦官,汉灵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家伙打破中常侍一般只有四人的常规编制,一口气突击提拔了十二个宦官,号称“十常侍”。
所谓的常侍,就是中常侍,通俗地讲,就是皇帝的秘书。可别小看这些人,他们不仅管皇帝的生活,还管国家大事。由于皇帝不大理事,这个职位的实权大体相当于丞相,很牛气的,其中的两只领头羊张让和赵忠更是不得了,一个混成了皇帝他爹,一个混成了皇帝他娘。
严格地说,汉末掌权的宦官已经不是人,而是“人妖”。所谓“人妖”,似人似妖,在皇帝面前是人,在皇帝背后是妖,而是妖怪就要吃人的。这么说吧,这些直起了腰杆的“人妖”除了自己掌权,还安排亲友团成员到各地做官,一起祸害国家。
一个妖怪已经够受的了,十二个妖怪一起兴风作浪,还让不让人活?都乱套了,可更乱的还在后面。
汉末以后的年份是比较诡异的,除了宦官爱折腾外,老天爷也爱时不时出来凑热闹,什么地震、水灾、旱灾、蝗灾、瘟疫、冰雹……怕什么,来什么,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数都数不过来。比如史书记载豫州灾后的情况是“饥民死者四五”,而冀州的情况只比豫州多两个字——尤甚。
尤甚,尤甚,真是要命。天灾加人祸,双重打击一块儿上,谁受得了?
老百姓活不下去,怎么办?
造反!
一切改变从184年开始。
2
184年,那个能让汉灵帝做噩梦的人出现了,叫张角。
对于许多人来说,张角是一个神秘人物。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以前没名气,而且从事的是特殊工作——传教。以前没名气,没关系;搞出动静来,自然就有名气了。
其实,张角出道已经有好多年了,早在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张角就和两个弟弟张梁、张宝一起开始了传教活动。他获得道士于吉传授的《太平清领书》(《太平经》),自己琢磨了一番,终于开发出了拥有独家知识产权的宗教新品种——太平道。
张角具体的活动区域是冀州(今河北衡水)一带。之所以选择冀州,是因为那里是重灾区,拉人头容易。咱们中国人平时不信神,但遇到躲不过去的大灾大难,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什么都信,包括像牛鬼蛇神一类的冒牌货,也能大行其道。也难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神仙总是没错的。
张角是个多面手,不仅会理论研究、宣传策划(传道),还会一点儿医术。其实,道家本身也是把行医作为第二产业在搞,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期望最后能羽化成仙。
张角的医术怎么样不好说,但他的名号足够响亮——大贤良师。后来举事时,他的名号更加生猛,号称“天公将军”,而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则分别号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听上去实在很威风。当然,这些荣誉称号都是他们自己封的,不用花钱买。
我是天公将军,皇帝不过是天子,谁大?!由此看来,要办大事,面子很重要。
张角治病的方法的确别具一格。治病之前,他先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叫病人坦白一点儿个人隐私,比如自己以前都干过什么对不起政府、对不起人民之类的坏事,然后再施展法术,嘴里念出一大堆只有外星人听得懂的咒语为患者消灾除难。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理疗法,玩的就是神秘。除此之外,还有药物疗法。不过,张角开出的药方既简单又神秘,就是符水(神水)。据说不少群众饮用过后,感觉还相当不错(应该是心理作用)。不开刀、不住院、不用送红包,喝一碗符水就能药到病除,真是太神奇了。
创造奇迹的就是神医,不,是活神仙,事实上,张角一直被当做活神仙崇拜的。这样好的组织,就是挤破头也得加入啊。
除了传播教义,张角还组织群众搞政治理论学习。其实,张角成立太平道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弘扬什么宗教文化,而是为了政治。行医也罢,传道也罢,都是假的,一个幌子而已,因为搞地下工作,披一件合法的外衣很重要。
很快太平道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于加盟的人太多,许多人抛弃财产,也要追随“大贤良师”,由此也造成了两大严重后果:一是交通堵塞(流移奔赴,填塞道路);二是安全事故频发。据史书记载,还没见到心目中的偶像,病死的人居然就有一万余人(未致病死者亦有万数)。都说现在的“粉丝”疯狂,可和古代的那些“追星族”相比,那热情可是小巫见大巫,“大贤良师”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十余年间,张角苦心经营的太平道影响力一下子席卷大半个中国。这样说吧,东汉只有13个州,它就占据了8个州,信徒高达数十万之众,外围“粉丝”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张角开始对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他把信徒按地区分为36个方(片区),小方有六七千人,大方有一万余人,分别派出片区经理(渠帅)进行管理。
做得如此有板有眼,就是傻瓜也明白张角想干什么。但奇怪的是,张角出道那么多年,事业做得风风火火,却没人说它是邪教组织,也没见人来找他的麻烦,真是相当的怪异。
张角的确是一个狠角色,不光理论宣传做得好,统战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太平道中除了一般的信教群众,不少政府公务员都被他挖了过去,成为秘密会员。更让人叫绝的是,他不光发展一般的地方官,连中央也有人,而且是重量级选手,他们是中常侍封谞、徐奉。呵呵,也就是说,皇帝的秘书被发展成卧底了,也不知道张角给人家灌了什么迷魂汤。不管怎样,这两位算是跳上“贼船”了。走上那条路,就不能回头了。不管红道、黑道,只能一直往前走了!
3
其实,造反这样的工作就和做生意差不多,开业之前,一般都要翻翻历书,挑一个黄道吉日,以求开张大吉、财源广进,张角也不例外。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出一个吉利的日子:甲子年甲子日(184年农历三月初五)。我坚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但有时候,迷信的东西也不那么靠谱。
选好了日子,还得有行动。为了让大家认准目标,他拿出今日小商小贩贴小广告的精神,特意让人在各地的官府衙门上用石灰写上“甲子”两个字作为标记。好在那时没有城管,即使你乱写乱画,污染环境,也没人管。
离预定举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角开始加紧准备。他派出一个叫马元义的大方渠帅,先是联络荆州、扬州的信徒,让他们到冀州的魏郡会合。紧接着,马元义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洛阳,联络京城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封谞和徐奉,让他们做好准备,来个里应外合,共同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出乎张角意料的是,东风没等到,迎面刮来一阵冷风——出叛徒了!一个叫唐周的信徒向朝廷告了密,检举张角的“不轨行为”。这时,离起义只有一个月时间了,时间紧迫,对于起义军而言是如此,对于朝廷而言更是如此。
原来真有人要造反啊,汉灵帝刘宏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忙不迭地使出三招:首先,把马元义抓起来,车裂(五马分尸);其次,派人去冀州捉拿张角;最后,拉网式清查公务员中信仰太平道的官员。他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好家伙,公务员队伍中竟然有一千多个意志不坚定分子。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老子花钱养你们,还吃里爬外,怎么吃的怎么加倍给我吐出来——全部处死!看来搞政治投机就像是买彩票,风险极高,稍微选号不准,就会血本无归。
皇帝已经磨刀霍霍,张角被逼到了墙角,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等了,于是派人连夜通知各地,不必等那个好日子了,立即行动!一时间,各地几十万人一起举事,加上跟风响应的,造反的人数多达百万人(算上随军家属)!
黄巾起义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而火山的岩浆足以吞噬一切!
危机!危机!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黄巾军,汉灵帝感到自己的背脊骨透出阵阵凉意。三月初三,汉灵帝任命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布置京师的防御,接着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带兵四万迎战。
四万人去对阵一百万人,听上去和送死差不多,但事实恰恰相反。当时黄巾军的主力主要分为三支:张角三兄弟所领导的黄巾军在冀州活动,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在颍川(河南禹州一带),张曼成领导的南方黄巾军在宛城。这三部分起义军分别从东、南、北三方向洛阳进发,准备抄汉朝的老底。
一开始,趁朝廷手忙脚乱之际,黄巾军攻占了很多地盘,但开局很梦幻,结局很凄惨,这大概是多数农民起义军的宿命吧,有时你不得不信。而且黄巾军的战斗力是所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军中最差劲儿的。
对朝廷而言,目前威胁最大的不是张角,而是颍川的波才,因为颍川离洛阳最近,波才的队伍能力最突出,而且表现最积极,任其发展,要是让皇帝大人睡不好觉,那大家都别想混了。所以,先解决波才,解除京师的直接威胁再说。
到了颍川,皇甫嵩和朱俊开始分兵,由朱俊和波才面对面会战。但朱俊并没有取得意料之中的开门红,而是失败。看来,波才也是个人物啊。
朱俊首战失利,连皇甫嵩也受到影响,在长社(河南长葛县)被波才包围。农民军人多势众、气势正盛,皇甫嵩闭门不出,他在等待战机。
由于条件限制,黄巾军只能野外宿营,睡觉也没有军用帐篷,只能用野草扎几个凑合着用。这是个小小的纰漏,却被最不应该发现的人发现了,这个人就是皇甫嵩。事实证明,皇甫嵩不愧是汉末名将,他在这方面有过人的眼光。
到晚上,战机就来了。到了深夜(应该是黄巾军睡得正香的时候),皇甫嵩派一部分士兵偷偷进入对方军营放火,然后自己趁机带着人马杀过去,大家里应外合。
火攻,应该是三国时期最经典、最实用的战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靠火攻一锤定音的。
黄巾军猝不及防,大败。真是祸不单行,这时朝廷又给皇甫嵩派来了一支生力军。带队的骑都尉当时不咋有名,但后来却威名赫赫,直到现在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就是曹操。
现在仔细想来,黄巾军有点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皇甫嵩和黄巾军这么一交手,立即被照亮了,成为名将,曹操、刘备、孙坚原本没啥名气,也借黄巾军的光大踏步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