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81575
  • 作      者:
    杨栋梁主编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岳兵,哲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 。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展开
目录
引言: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

一问题之所在
二一个典型的例子:佐藤信渊的中国认识
三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一:对象化中国
四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二:类型化中国
五简单的结语
第一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日本中国观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殷鉴论
二唇齿论
三敌对论
四亲善论
第二章从“臆测”到实证
一古贺侗庵的《海防臆测》与《鸦片酿变记》
二洋学者的视线:渡边华山与高野长英
三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儒者及志士的中国观
四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与实证的中国观的形成
补论:近代日本的立宪政体与中国——以加藤弘之的《邻草》为例
第三章作为“经略”的“修好”
一“万国对峙”与“万国并立”
二《中日修好条规》(上):“修好”的交涉
三《中日修好条规》(下):“修好”的种种“如意算盘”
四出兵台湾:无理取闹的得逞
第四章“可侮”与“不可侮”之间:以福泽谕吉为中心
一舆论界“可侮”与“不可侮”的讨论
二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上):《文明论之概略》以前的中国认识
三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中):《文明论之概略》中的中国认识
四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下):走向《脱亚论》
第五章蔑视中国的普及化
一从《征讨清国策案》到甲午战争的爆发
二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一):竹越与三郎的《支那论》与德富苏峰的《大日本膨胀论》
三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二):荒尾精的《对清意见》与尾崎行雄的《支那处分案》
四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三):歌曲与漫画中的中国丑化管窥
结语: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想到的——与松浦玲先生商榷
一所谓胜海舟自始至终反对日清战争
二“尧舜的政治”真意何在?
三胜海舟与丁汝昌、康有为
四“所谓历史,实在是难呀。”
人名索引
征引及参考文献
相关事项年表
附录: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田中梓都美)
后记


显示部分信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