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别了,上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8434
  • 作      者:
    (澳)山姆·莫辛斯基(Sam Moshinsky)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别了上海:一个犹太少年的回忆》作者山姆从出生到17岁都生活在上海,在上海度过的十七个年头里,山姆经历了数次战争、政权易手、货币变更和多次转学,这段历史折射出当时动荡的政局。一个犹太家庭,作为无国籍居民,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 能在上海谋得一席之地,靠的是他们的犹太文化和犹太社区的支撑。通过山姆对童年的回忆,也由于他对历史的钻研, 让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上海这座曾是成千上万犹太人家园与避难所的城市的一段独特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上海已成为了一个“最”城。她是中国最 大的港口、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最富裕的城市。数百万贫困不堪的中国人 从乡下来到上海谋生。此外,来自欧洲国家的各色各样的人也在那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上海不仅能够提供工作机会,还能保障人身安全。虽然 上海从地域上讲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但她的政治地位却与众不同。由于 多股统治力量的盘根错节、相互制衡,上海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万国城市”。进入上海是件很容易的事;中国当局对上海没有专属管辖权,人们通 常乘船或坐火车就可以来上海,然后融入到这座大城市里,自谋生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她刚好位于长江入海口,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来说,她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上出入口。上海成为国际化城市是一个传奇,这 段不寻常而又重要的历史可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也正是这段传奇塑造了 我的生活方式和今天的我。到了十七世纪,中国的统治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又根深蒂固的想 法,认为天下唯我独尊,他们的国家至高无上。毕竟是中国人发明了印刷 术,并早在诺曼征服时期就用这种技术印刷纸币了。除此之外,中国人还 发明了眼镜和火药,并最早开采和利用煤炭(马可·波罗称其为“能燃烧的 石头”)。中国的统治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国皇帝被称为“天子” 和“万岁”。与这样的妄自尊大相伴的是对世界其他民族极度的蔑视,这 不仅体现在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时所遭受的侮辱和怠慢,从对“洋鬼子”商品的不屑一顾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在1664年给查理二世送了两磅带香味的黑色叶子。此后的五十年 里,英国人对中国茶上了瘾,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并且数量逐年 上涨。不仅如此,英国的国库同样也对中国茶叶上了瘾,对每一磅进口的 茶叶征收100%的关税。中国对外国商品则不屑一顾,拒绝用茶叶换英国商品,并坚持茶叶贸 易要用白银来结算。那个时候西班牙白银硬币就像今天的美元一样,是国 际通用货币。然而不幸的是,英国的西班牙银币储备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 战争中就已消耗殆尽。要应对白银储备短缺,就限制进口中国茶叶,无论是从政治还是财政 角度考虑都不可行。很明显,深陷窘境的英国必须得找到一种中国人必需 的商品,就像英国人必需的中国茶叶。这种商品就是鸦片。鸦片最开始是以药品进口到中国,主要用途是防止由痢疾引起的腹泻,这种疾病在当时中国的局部地区很流行。鸦片最早是由阿拉伯商人从土 耳其采购,途经古老的商队路线带到中国。后来到了十七世纪,荷兰人加 入这一行当,从印度的孟加拉采购鸦片。最后,英国人也强行挤进这一行当来。到了1782年,单单英国一个国 家从印度运往中国的鸦片数量就多达三干箱。中国当局已经认识到鸦片成 瘾的危害,并对猖狂的鸦片走私变得越来越恐慌,以致在1799年中国皇帝 颁布一道圣旨,提醒人们有关鸦片的危害,并谴责鸦片走私贩子。然而这二举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最开始英国从事鸦片贸易是为了赚 取白银购买茶叶,满足英国人相对来说温和的茶瘾。然而这种‘解决办法 ’的一本万利助长了鸦片商贩的贪婪。鸦片对人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中国满地皆是的鸦片馆就可知道;高傲的主权皇朝也极力地反对 鸦片,但这一切都没能制止鸦片的蔓延。到了1816年,鸦片商人和中国当局的冲突白热化。当时英国已成为超 级大国,并在不列颠前越来越多地冠以“大”字。它打败了其最强大的敌 人拿破仑·波拿巴。英国海军战无不胜,随着其军事力量天下无敌,英国 国王和臣民开始自大起来。即便如此,中国仍旧坚持外国使节要遵从带有 人格侮辱的中国传统礼仪。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磕头。外国使节觐 见中国皇帝时要下跪,脸要贴地,并且不是一次而是九次!尽管英国当局多次努力,试图阻止即将与中国发生的冲突,但中英两 国没有进行任何有意义的磋商,这是因为势力强大的鸦片商看到了军事冲 突结果可能带给他们好处。不幸的是,中国人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和 英国军事冲突的后果判断严重不足。中国的军事力量明显无法与英国抗衡,而中国通常所采取的许多残忍的威慑手段不但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加强 了英国必胜的决心。人们将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冲突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于1840年爆发 直到1860年才正式结束。一开始冲突是为了鸦片贸易,然而到最后则是为 了越来越多的英国商品能够不断地涌入中国。这场战争给英国人带来的是 可观的收益。鸦片战争结束四年后,英国商品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八分 之七。鸦片战争始于1782年英国输入中国的三千箱鸦片,然而到了1879年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的数量则激增到了十万零五千箱。这给中国老百姓造成 的伤害难以估量。除了中国统治阶级蒙羞以外,整体人口鸦片成瘾问题也 令人触目惊心。据估计,在高峰期近七成的中国人吸食鸦片,就连慈禧太 后也吸食成瘾。直到1949年毛泽东和其领导的共产党掌权后,鸦片成瘾问 题才得以根除。胜利后的英国人没有手下留情,反而变本加厉。他们强占了香港岛作 为殖民地,并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进行令人发指的破坏行动。就连位于北 京城外中国皇帝的颐和园也未能幸免。更过分的是,英国强迫中国当局放 弃关乎主权的一些基本权利。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国侨民在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享有各种特权和权利。该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在这些港口的英国公民提供庇护,使其不受自 大而又反复无常的中国政府的约束。根据条约,英国侨民受英国法律保护,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因此中国虽然名义上对这些港口地区拥有主权,但 中国政府对那里的英国侨民却无权管辖,以至最后对其他国家的侨民也无 权过问。这种极不寻常的规定叫做“治外法权”。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国家的公民,通过选举成立各自在中国的市议 会或市政委员会。为了确保治外法权在上海有效地实施,中国老城墙以外 的地域划给这些市政委员会来管辖。起初这些地方当局包括英国、法国和 美国。他们这种类似主权形式的统治是以各自驻扎在中国的军队为后盾的。这样一来这些外国侨民的人身安全能得到适度的保障,他们可以在与自 己本国相似的环境下从事商业活动,这其中也包括万恶的鸦片贸易。这一切起初是为了确保利润丰厚的贸易可以继续进行,并为为数不多 的英国和其他国家商人提供一块小小的保护地。然而,虽然创造安全环境 的目的是使外国商人得益,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人倒也成了这保护地 的主要受益者。鸦片战争战败使中国统治者蒙受了耻辱,而战后英国人对其租借土地 强加的法律也更使中国统治者失尽颜面,之后中国发生政治动荡。无辜的 老百姓深受动乱之害,他们逃往外国在中国的保护地,也就是被称为“租 界”的地方寻求庇护。虽然在那里中国人不能享有与外国人同样的政治权 益,但却可以得到更多的人身安全和就业机会,因此大量的中国人涌入租 界。那些外国当局一开始对租界内迅速增加的中国人口感到惊愕,但却无 力阻止。不过上海很快完成了她真实的使命,成了一个重要港口和制造中 心,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大量涌入的中国人口很快就成了上天对租界 的恩赐。P21-2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