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833124
  • 作      者:
    李军著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军,管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评价与管理、科技创新及高校战略方向的研究。多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5年来,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中国大学教学》以及国外杂志共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项目等4项,参加省部级项目6项;参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
    近年来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讲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环境生态学、职业安全与卫生等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腾飞要依托大学的发展与竞争实力的增强,为此保持高等学校的软实力——生态竞争力,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强盛。随着教育的国际化,高等学校的“资源输入”和“产品输出”正逐步市场化,世界各国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如何用生态竞争的理论指导中国高等学校参与竞争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整合性与变迁性。校园生态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它改变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位思想,指出人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同样具有的主动的和受动的生态互动关系,强调人和环境的发展是协调持续的。校园生态文化具有蓬勃旺盛的活力,具有持续性与和谐性。
    贺旭辉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物质环境,这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第二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第三层是精神文化,这里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由于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故校园文化具有对社会的前瞻性、辐射力以及教育与文化两环境相同的性质。校园生态环境具有能够展现人的独特性格、使人的智慧获得外化、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等功能。
    梁保国教授从教育、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着手研究,认为教育可以传递文化,文化的传承具有教育意义。人类用文化适应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环境,并且通过文化的进化导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进化。当文化落后了,不能与环境协调,就会出现生态危机,此时需要教育与文化的迅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使文化的生态作用体现出来。
    目前,关于校园生态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根据生态文化与校园这个特定生态环境的内涵关系,可以认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事实上包含了学校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
    5.学生心理生态及教育区域规划
    在我国把生态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和教育区域规划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比较少,目前所能检索到的文献有限。刘取芝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失衡与调试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具体包括:①心理变化超过生态阈值,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失衡;②生态位错位;③心理系统过于封闭,违背了系统的动态性特点。文章针对产生的原因,给出了大学生心理调适的一些建议。凌玲、贺祖斌在对区域教育规划的生态学原则和教育生态学在区域教育规划中的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区域教育规划,通过理顺区域教育系统各种内部和外部关系,合理规划区域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努力确保区域教育系统的输入输出平衡,有效缓解教育生态系统限制因子的影响,优化和调整区域教育系统的结构,形成区域教育的生态合力,可以提高教育的生态效益,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书的写作意图
1.1.1 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的原因
1.1.2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要解决的问题
1.2 本书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内容框架及创新之处
1.4.1 本书研究的内容框架
1.4.2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等学校竞争理论研究述评
2.1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理论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2.1.1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理论的提出
2.1.2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2.2.1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2.2.2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2.2.3 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2.2.4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2.3 国内外教育生态理论
2.3.1 教育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3.2 教育生态学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
2.3.3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4 国内外竞争理论概述
2.4.1 当代关于竞争力问题的各种学说
2.4.2 现代竞争理论
2.4.3 竞争理论的新发展
2.4.4 生态竞争理论

第三章 高等学校生态位理论及模型研究
3.1 高等学校生态系统的含义及结构
3.1.1 高等学校生态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3.1.2 高等学校生态系统的结构
3.2 生态位原理及高等学校生态位概念
3.2.1 生态位基本原理
3.2.2 高等学校生态位含义及类型
3.3 基于生态位原理的高等学校间的关系
3.3.1 高等学校间的生态关系
3.3.2 竞争关系:高等学校生态位现象分析
3.4 竞争与生态位关系的数学模型
3.4.1 生态位态势模型
3.4.2 生态位超体积模型
3.4.3 生态位宽度模型
3.4.4 生态位重叠模型
3.4.5 生态位分离模型
3.4.6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3.4.7 集群高等学校协同进化模型

第四章 高等学校生态位评价实证研究
4.1 高等学校生态位评价研究过程
4.1.1 模型选取概述
4.1.2 指标选取概述
4.1.3 模型求解
4.2 中国高等学校学科分类生态位态势相对比较
4.2.1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高级职称生态位情况
4.2.2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中级职称生态位情况
4.2.3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初级职称生态位情况
4.2.4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非教师人员生态位情况
4.2.5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招生生态位情况
4.2.6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毕业生生态位情况
4.2.7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在校生生态位情况
4.2.8 中国高等学校按学科类别高等学校生态位综合分析
4.3 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类生态位态和势的相对比较
4.3.1 中国分地区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生态位
4.3.2 中国分地区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生态位
4.3.3 中国分地区生均学杂费生态位
4.3.4 中国分地区生均经费总计生态位
4.3.5 中国高等学校分区域生均教育经费生态位综合分析
4.4 中国区域人口、经济生态位与高等教育生态位对比分析
4.4.1 中国区域经济生态位
4.4.2 中国区域人口生态位
4.4.3 中国区域人口、经济生态位与高等教育生态位对比分析
4.5 大学资源利用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实证研究
4.5.1 生态位宽度的测量
4.5.2 生态位重叠的测量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分析及模型构建
5.1 中国高等学校竞争的现状、社会动因及特征分析
5.1.1 中国高等学校竞争的现状
5.1.2 高等学校竞争的社会动因
5.1.3 高等学校竞争的特征及表现
5.2 高等学校竞争的主体与客体
5.2.1 高等学校竞争的主体
5.2.2 高等学校竞争的客体
5.3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的机理分析
5.3.1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的内涵
5.3.2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机理分析
5.4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模型构建
5.4.1 建立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模型的认识基础
5.4.2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模型的“四态”解释框架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
6.1 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6.1.1 国内外有关高等学校评价的基本取向与共同特点
6.1.2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导向及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6.2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方法
6.2.2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3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处理及权重确定
6.3.1 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竞争力评价指标
6.3.2 用AHP法确定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6.4 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FA-BP评价模型的建立
6.4.1 对FA评价指标的相对标准化处理
6.4.2 基于优化BP神经网络的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评价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竞争战略环境与资源分析
7.1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环境的状况
7.1.1 高等学校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特点
7.1.2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宏观环境状况
7.2 中国高等学校的竞争形势与机会威胁分析
7.2.1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形势分析
7.2.2 中国高等学校的威胁机会分析
7.3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有形资源分析
7.3.1 中国高等学校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7.3.2 中国高等学校物资资源情况分析
7.4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无形资源分析
7.4.1 中国高等学校环境资源评估
7.4.2 中国高等学校的形象评估

第八章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战略定位
8.1 中国高等学校层次、分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1.1 中国高等学校层次和分类的现状
8.1.2 中国高等学校层次和类型存在问题的原因
8.2 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
8.2.1 进行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8.2.2 中国高等学校分层的依据和方法
8.3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的战略定位
8.3.1 中国高等学校定位现状
8.3.2 中国高等学校定位的理论基础和个性化发展
8.3.3 高等学校的竞争定位
8.4 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的培育
8.4.1 质量立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立身的根本
8.4.2 学科强校——学科发展是学校强大的核心
8.4.3 特色兴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兴旺的关键
8.4.4 品牌荣校——品牌声誉是学校繁荣的途径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