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尽管对小学教师应否参加教育科研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行业劳动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相应要求从业者具备科学的头脑和开拓进取意识,已是大趋势无疑。从我国中小学现实看,我们正处于改革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就要以科研来导引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改革的效益。所以说,是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其中道理如同厨师要懂营养学、工艺师要懂美学一样不证自明。
教师劳动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在表面上又显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容易滋生匠气和惰性,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保持探究的精神和革新意识,才能在平凡中品尝出不平凡,才能从教育科研成就中发现自身价值进而激发起继续开拓创新的愿望。正如有人说道:实验的学校是最好的教师进修学校。
三、教育研究谁为主体
究竟谁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仅仅把专职的理论工作者看作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是“设计师”、“主角”,而把中小学教师仅仅看作是“助手”、“施工队”。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事实上,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主体,还是作为群体的主体,中小学教师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在研究者群体中,教师并不总是充当配角,他们应该也能够成为许多类型研究的主角;而作为研究者个体,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行家,又可以是独当一面的科研好手。西方国家教育科研中风行的“行动研究”,就经历了一个由“教育研究参与者”到“研究者”再到“反思的实践者”这样一种角色转变过程。
1.作为研究群体的研究者主体
尽管研究中的理性思维有很强的个体性,但在现时代,只要涉及稍复杂些的问题,且又希望尽快研究出结果,那就不是单个人所能胜任的,必须有更多的研究者结合成这样那样的组织形式,分工协作,共同承担研究任务,这就有了一个如何组建研究群体使其发挥最佳研究效益的问题。
研究群体,是指为适应特定研究任务的需要而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专业)团体。一般以课题组的形式结成科研群体。小学教育科研的群体往往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群体,以教研组或同一班级任课教师为单位。科研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优势互补、协同攻关。
群体研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既能承担难度大的理论性课题,又能承担针对性强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决策性研究课题,并且能从一个研究方向迅速转到相关的另一研究方向,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并尽快地出成果。群体研究,有利于队伍建设,发展学术梯队,培养学术研究的骨干,尤其是使中青年研究人员,通过课题研究迅速增长经验和才干。群体研究还有利于从多种渠道争取经费,保证有效足够的经费投入和提供较好的设备条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