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之研究:“和魂洋才”的建构与嬗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7224447
  • 作      者:
    关松林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关松林,满族,1960年生,辽宁省盖州市人。1987年9月-1990年6月,在河北大学师从著名外国教育史专家滕大春教授和姜文闵教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师从著名外国教育史专家单中惠教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9年10月-11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作短期访学。现任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省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辽宁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长,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外国教育思想概论》、《交流与融合--杜威与日本教育》等,主编高校教材《简明中国教育史纲》、《外国教育史简编》等。主持完成全国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目前正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研究”等3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日本学刊》、《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之研究:“和魂洋才”的建构与嬗变》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比较教育文库》之一。作者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并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儒学与日本古代教育、印度佛教与日本僧侣教育、西方启蒙思想与日本近代教育、美国教育思想与日本现代教育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论述,既论及日本不同时代的教育实践,又论及日本不同时代的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揭示了“和魂洋才”的演化历程。
      通过分析和比较,《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之研究:和魂洋才的建构与嬗变》阐发了日本教育在学习借鉴外国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特点:日本教育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积极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有选择地吸收外国教育的长处,逐步形成适合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日本教育可以说是学习借鉴外国教育的一个范例。全书共13章,架构清晰,史料翔实,丰富了我国比较教育及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对于我国当今教育进一步落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按照佛教的要求,一切立志为僧为尼者,先要经过父母许可,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具有五种病(癞病、疡病、肝病、肺病、癫痫病)者、负有外债者、已被国家征为兵员者,不允许入学。凡入学者,都要和双亲断绝来往,抛弃一切财产。还要受具足戒。佛教的教育场所,不在家庭和学校,而是在寺院和尼庵,其规模大小不一。据文献记载,当时最大的寺院在寺僧数超过2万人。由于求学者日益增多,寺院和尼庵已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又出现了精舍、楼阁、洞窖等附属的教育场所。寺院和尼庵所需经费,均由富人捐赠,学僧、学尼全部免费求学。
    佛教教育在管理上极为严酷,凡入寺院或尼庵者必须做到:清静而俭约地生活,奉行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恶口、不饮酒、不涂抹装饰、不独自歌舞、不睡宽大床铺、不接受和积蓄金银等财宝的戒规,只允许留有衣、剃刀、针线,其余私物不准保存。除睡眠、托钵、饮食和洒扫之外,其余时间全部用于学修方面。僧徒学满12年,合格者为“比丘”,从中选取少数“比丘”继续留寺学习7年,最终成为僧侣。尼徒学满12年,合格者为“比丘尼”,少数“比丘尼”留在尼庵中为师,达到规定年限,就可在庵中负管理之责。
    佛教不推崇婆罗门教的圣典,它从培养“比丘”和“比丘尼”这一目标出发,规定教育以神学为中心,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即经、律、论三藏。教学时不使用梵文,广泛使用方言。但是,教学方法没有摆脱婆罗门教的影响,师生面对面地讲授,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以口耳相传、反复诵读为主。到后来才开始使用辩论法,对经义中的疑难问题,允许学生发表意见,持有不同的见解,这在古代文献十二部经中有所记载。
    在佛教教育中,师生关系是比较融洽的。教师被称为阿阁梨,须是聪明而有能力的比丘,并能对学生授具足戒,同时对学生负有一定义务,如弟子生病,他要热心看护,直至学生痊愈,恢复快乐。学生对教师更要承担义务,如每天早晨给教师穿衣、送洗漱水、放好坐具、端饭等,这些要求详见于《弟子法》。学生把教师视为父母,教师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互相依赖和恭敬,共同生活在一起。
展开
目录
序(单中惠)
绪论3
第一章 吸收与模仿:中国儒学与日本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日本儒学的流派与特点侣
第三节 日本对唐朝教育制度的学习与模仿

第二章 因袭与超越:印度佛教与日本僧侣教育
第一节 印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日本的僧侣教育
第三节 最澄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融合与更生:儒、佛文化与圣德太子
第一节 圣德太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圣德太子教育思想的内涵
第三节 圣德太子在日本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 推崇与光大:中国儒家文化与日本儒学
教育家
第一节 阳明学派与中江藤树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孝经》、《大学》对中江藤树教育思
的影响
第三节 朱子学与贝原益轩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启蒙与创新: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教育
第一节 西方启蒙思想与日本的文明教育观
第二节 福泽谕吉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第三节 福泽谕吉实学主义教育思想
第四节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民族性

第六章 改革与崛起: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成功之动因

第七章 向往与裂变:欧洲文明与日本近代教育
第一节 森有礼对日本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

第八章 尚实与致用: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 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
第二节 日本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第三节 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趋势

第九章 重构与再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思想对日本的渗透
第十章 交流与会通:杜威教育思想与日本教育
第十一章 传承与发展:日本现代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十二章 比较与借鉴:日本现代基础教育
第十三章 追问与总结: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
主要参考文献
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编年大事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