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9214
  • 作      者:
    臧佩红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盛之要。教育现代化可谓日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br>    由臧佩红主编的《日本近现代教育史》在解读日本政府有关教育的决策、法令、统计等愿始资料的基础上,以时代发展为经、教育内涵为纬,系统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百余年间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轨迹,不仅揭示了其近代“皇国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也阐释了其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举措。
展开
作者简介
    臧佩红,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曾赴日本立教大学、国学院大学留学及合作研究。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中外教育比较。在《日本学刊》、《南开学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外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在认真解读日本政府有关教育的决策、法令、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制的演变,以及备个时期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从而得出如下几点感悟:第一,教育在日本近现代国家发展中始终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日本近现代教育史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第三,日本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四条主线。第四,日本近代教育具有“皇国主义”与“军国主义”两大特征。第五,对日本近现代教育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
展开
精彩书摘
    《学制》规定了近代的教学组织方式。首先是实行统一的年级制。文部省1872年9月的《小学教则》将上等、下等小学各自分成8级,每一级的授课时间为6个月,每周6天(星期日除外),每天5课时,一周共30课时。同月公布的《中学教则略》将上等下等中学分成6级,规定每级授课时间6个月,每周25课时至30课时。而且规定小学及中学各级的学生通过统一考试的方式晋升到上一级。其次是采用“班级授课制”。将各级的学生分班进行教学,授课时一般由教师先指示生字高声朗读,让学生按座次朗读后全体学生齐读;然后,教师针对教材的一节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先逐个回答并由教师点评正误,最后学生一齐回答问题。这种方法反复进行,以便使学生记住一定的教学内容。班级授课制有与之相关的教室管理规则,对上课、就座、敬礼、下课等环节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学生们严格遵守。这种班级授课的方法源于西方的近代教育制度,由斯克特引进日本,当时成为东京师范学校唯一权威性的教学方法,同时向全国各地推广。进而在授课中采用“问答教学法”,即一问一答的直观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单词的读法或让学生背诵单词时,利用单词挂图,指示图中所画物品,就该物品的性质、使用方法、食用方法等进行提问,学生则作出回答。这种教学法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当时的西方也是相当先进的,斯克特将其引入日本,并以“问答”课的形式写入东京师范学校制定的《小学教则》。上述近代教学方法,有别于幕府末期采用的个别式、讲解式的教学方法。<br>    《学制》还对海外留学、职业教育等新教育领域做出了详细规定。关于海外留学,《学制》第五部分“海外留学生规则之事”(第58-88章)规定:(1)留学生行政:海外留学生归文部省统辖,其留学资格证书由文部省发放,但其出国签证由外务省发放;留学期间的各项事务由外交官负责,留学生须听从外交官的指令;公费留学生的留学所选专业由官方认定,也可根据学生志愿由其任课教师判断后考试决定;公费留学生赴国外的地址、学校、专业等均须向文部省报告;公费留学生在学科升级时须向文部省报告,回国后应向文部省汇报其留学学业,并接受考试(获得外国大学毕业证者除外)。<br>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日本近代教育的基础(幕府末期)<br>一、幕末日本教育的“封建性”特征<br>1.幕末教育组织机构概观<br>2.幕末日本教育的“封建性”特征<br>二、幕末日本教育的“近代性”因素<br>1.幕末日本教育规模的近代意义<br>2.近代教育论的摄取与内生<br>3.幕末教育领域中的“近代”因素<br>三、幕末日本教育的“武家”传统<br>1.武家社会的主体特征<br>2.传统教育中的“武育”<br>3.幕末洋学中的“兵学”<br><br>第2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1868-1879)<br>一、近代教育的原点——“学制”前的教育<br>1.“皇道主义”的教育政策<br>2.“富国强兵”下的教育发展<br>3.“文明开化”下的教育发展<br>二、“学制”与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br>1.“学制布告”与近代教育理念的宣示<br>2.“学制”下的教育行政<br>3.“学制”下的学校教育体系<br>三、“学制”时期的教育规模<br>1.义务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br>2.普通中等、高等教育的起步<br>3.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br>4.职业教育的逐步展开<br>5.“学制”时期学校教育的总体评价<br>四、教育的保守与军事因素及“学制”的废除<br>1.天皇对教育领域的参与<br>2.教育与军事发展<br>3.教育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学制”的废除<br><br>第3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修改(1879-1886)<br>一、“皇国”教育理念的重现<br>1.《教学大旨》与“皇国”教育目的<br>2.“皇国”教育理念的实践<br>二、“教育令”时期的教育行政<br>1.天皇的教育行政干预<br>2.国家干涉教育的加强<br>3.教师、教科书政策的加强<br>4.民众教育权的受限<br>三、教育与军事发展的关联<br>1.“军国”之发展程度<br>2.军事与教育之关联<br>3.教育领域中的军事要素<br>四、“教育令”时期的学校教育<br>1.义务教育制度的修改及其小幅扩大<br>2.中等、高等普通教育的不同发展<br>3.师范教育的缩减与规范化<br>4.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br>5.学校教育的总规模与特征<br><br>第4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1886-1896)<br>一、“皇国”教育理念的法制化<br>1.森有礼的“国体”教育思想与实践<br>2.《教育敕语》与“为皇国”的法制化<br>3.“皇国”教育理念的实践<br>二、“学校令”时期的教育行政<br>1.“敕令主义”教育行政的确立<br>2.国家对各类学校的控制加强<br>3.教师审定制、教科书审定制的确立<br>4.民众无权与思想控制<br>三、军国主义教育的初步展开<br>1.日本朝野的军事教育构想<br>2.学校教育中的军事教育<br>3.教育与甲午战争<br>四、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br>1.义务教育的法制化及其特点<br>2.普通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br>3.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体系化<br>4.学校教育的总规模与特征<br><br>第5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扩充(1896-1917)<br>一、“皇国主义”教育的加强<br>1.《戊申诏书》与天皇地位的加强<br>2.初等教育中“皇国”思想的强化<br>3.中等、高等教育中“皇国”思想的加强<br>4.“皇国”教育理念的弊端<br>二、教育行政统制的加强<br>1.中央教育行政的新特点<br>2.提高教师待遇与加强控制<br>3.教科书国定制度的确立<br>4.对教育领域民主权利的压制<br>三、军国主义教育的发展<br>1.甲午战争后的学校军事教育<br>2.教育与日俄战争<br>3.殖民教育政策的初步展开<br>四、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扩充<br>1.免费义务教育的法制化及其发展<br>2.中等、高等普通教育的改革<br>3.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的扩充与升级<br>4.学校教育的总规模与特征<br>5.学校教育的外延——“通俗教育”的初步展开<br><br>第6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右倾化(1917-1937)<br>一、“皇国主义”教育的发展<br>1.“临时教育会议”时期的“皇国”<br>2.“文政审议会”时期的“皇国”<br>3.国定教科书中的“皇国”<br>二、教育行政的集权化<br>1.中央教育行政的新发展<br>2.对教师及教科书控制的加强<br>3.教育领域的“民主运动”及其局限性<br>三、军国主义教育的体制化<br>1.“临时教育会议”下的军国主义教育<br>2.“文政审议会”下的军国主义教育<br>3.殖民教育政策的体系化<br>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br>1.义务教育的国库补助制度与改革<br>2.中等、高等普通教育的发展<br>3.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br>4.学校教育的总规模与特征<br><br>第7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极端化(1937-1945)<br>一、“皇国主义”教育的极端化<br>1.“国体”的绝对化<br>2.学校教育令中的“皇国”<br>3.学校教育内容中的“皇国”<br>二、教育行政的统制与干涉<br>1.中央教育行政的统制与干涉<br>2.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严格控制<br>3.对民众教育权的抹杀<br>……<br>第8章 现代教育体制的“民主化”(1945-1951)<br>第9章 现代教育体制的“逆动”与“成长”(1951-1984)<br>第10章 现代教育体制的“自由化”(1984-2000)<br>第11章 现代教育体制的“结构改革”(2000-2008)<br>附录<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