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赵清阁
对于杂志来说,谁也无法否认,有时确实是“刊以人传”。
赵清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有关她的研究文章或传记,只要述及其早期的文学活动,便必然要提到《女子月刊》。
这也难怪,她的文学活动竟比《女子月刊》两位创办人长了约半个世纪——赵清阁于1999年去世。就在去世前一年,她还为自己的作品集亲自写序。而黄心勉于1935年病故;姚名达则是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是我国因抗日被害“教授第一人”)。
赵清阁1914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她的祖父是曾任信阳学官的前清举人赵文选。初中即将毕业时,因父亲和继母商量,要让她与当地一个有功名的人家订婚,性格孤傲的赵清阁便离家出走,考入开封艺术高中。未赴上海之前,她就与《女子月刊》有过联系,1933年6月15日出版的该刊第1卷第4期发表过她的短篇小说《K女士》,该篇被认为其中有作者本人的影子。该期还发表了她的一首新诗《自杀》。
接下来,该刊又发表了她的《一定会受鼓舞而振兴起来》、《妇女或则会被你们刺激而觉悟(通信)》。
同年9月15日,该刊第1卷第7期刊载一条《赵清阁千里访友》的消息:
河南最努力的妇女运动家赵清阁,平日编辑《妇女周刊》、《她》双周刊,成绩卓著。近因爱慕本社同人,特地来上海访晤,译有《近世音乐史》已交女子书店付印……
姚名达夫妇对于青年作者(特别是女青年)颇愿热心相助,青年们也很敬重他们。加之赵清阁此前有过编辑河南《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的经历,因此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女子月刊》的编辑。
1935年第1期的一则启事告诉读者:“新聘金光楣赵清阁为编辑委员”;但是不知何故,这期刊物的版权页却独不见赵的名字。
赵清阁因为终身未婚,因此她的人生经历更带上了某种神秘的色彩。在《老舍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文中,有一节是“默契的合作——赵清阁”。她与老舍的最初交往,是从抗战爆发后的武汉开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后,赵清阁与身为总负责人的老舍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据说,周恩来还想让她做老舍的秘书。
在重庆,赵清阁的名字更是常与老舍联系在一起。他们合写了剧本《虎啸》、《桃李春风》以及《万世师表》。
新中国刚成立时,身在美国的老舍毅然归国,有人认为背后也有赵清阁的力量。
在赵清阁47周岁生日时,老舍曾题赠一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她生前一直将此联悬挂在自己的客厅里。
老作家林斤澜曾说:“老舍和赵清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隐瞒。”
当然,将一段缠绵曲折的情感经历公开,对两位作家的形象丝毫无损。
黄心勉之死
在《女子月刊》创刊词中,创办人表达了“没有牟利的企图”的办刊思想。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任何事业都要依托一定的经济基础。女子书店及《女子月刊》,似乎一直未能摆脱资金方面的困扰。
在他们早期出版的著作中,像中国公学教授章衣萍的《看月楼词》、浙江大学教授储皖峰、汪静之的《诗经情诗今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沅君的《沅君卅前选集》、大夏大学教授王国秀的《英国中世妇女生活史》,以及金仲华的《妇女谈薮》、萧百新的《英国女优的日记》、陈叔时的《女性社会史考》、王茗青的《法国女作家》等,作者均自愿放弃稿费以给予支持。
与一些财大气粗的杂志以优厚稿酬吸引作者不同,《女子月刊》投稿简章中的相关表述是:“投寄之稿,一经揭载,本社均酌奉现金或书券及本刊,作为报酬。”
该刊“读者园地”栏目曾刊出陈国英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我知道启发者姚名达先生因为办理《女子月刊》感到经济缺乏,险将月刊停止出版,这显然是一个可怕的消息!并且他自己立誓说:果若不幸而停止月刊,我名达必先月刊而自杀……”
上述消息在该刊的一则启事中得到旁证:“本刊现仍由黄心勉姚名达维持,陈媛主编,……妇女协进会……心勉亦已加人……但本刊并未由该会接办请读者勿信谣言为荷。”
在黄心勉去世之后,这种经济方面的窘迫更加突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