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建设季刊》、《绥远民政刊要》、《绥远省财政周刊》、《绥远财政年刊》、《绥远财政季刊》、《兴安总署汇刊》、《蒙政部汇刊》等;有普及并研讨专业知识的刊物,如《西北新农月刊》、《绥远农业学会会刊》、《寒圃》、《绥农》等农学期刊;有探讨蒙古事务的专门刊物,如《蒙古向导》、《蒙古知行月刊》、《蒙古前途》、《新蒙古月刊》、《醒蒙月刊》等;纯文学刊物不多,除仍在出刊的《火炕周刊》外,新出现的有《长城季刊》、《燕然》等。
从主办者身份来看,有各级党政部门及机关,如国民党绥远省党部、绥远省政府及各厅、公安局、乡村建设委员会等,伪满兴安总署、蒙政部及各旗县政府等;有各法团和民间团体,如绥远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绥远省教育会、绥远省农会、绥远省蒙古文化促进会、开鲁蒙文学会,以及在外求学的绥远旅平同学会、蒙古留平同学会、蒙古留日同乡会等;还有一些校园刊物,如包头绥远省立第二中学校学生的《炸弹》、归绥绥远省立第一中学校的《绥远一中周刊》、《学友观摩会会刊》、绥远省立师范学校的《晓风》、陶林县第一小学校的《童声》、归绥车站扶轮学校的《学声》、海拉尔兴安北省索伦旗南屯国民优级实验小学校的《儿童之友》(蒙文)等。
除东北政务委员会蒙旗处、伪满蒙政部等蒙事机关设于沈阳、长春等地,并在那里出版刊物外,这一时期,内蒙古人士在内蒙古境外创办的期刊颇多。在北平,有《绥远旅平学会会刊》、蒙古留平学生会的《蒙古》(蒙汉合璧,1929年)、《新蒙古月刊》(1934年)、蒙古文化改进会的《蒙古月刊》(1930年),蒙古青年励志会的《励志月刊》(1931年)、丰镇县旅平学生会的《西北青年》(1932年)、固阳县旅平绥同学会的《固阳》(约1932年)、绥远农业学会的《绥远农业学会学刊》(1932年)、《寒圃》(1933年)、土默特旗旅平学会的《蒙古知行月刊》(1935年)、绥远旅平同乡救亡会的《绥远旅平同乡救亡会刊》(1936年)和绥远学生的《新绥远》(1937年)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