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闻道德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19762
  • 作      者:
    杨保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杨保军,男,陕西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际新闻界》副主编,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大学专科学习物理,硕士读哲学,博士攻读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提前半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曾做过5年多中学教师,7年多《陕西日报》记者、编辑。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新闻道德论》是关于新闻道德的哲学,它和新闻伦理学是一回事。由于《新闻道德论》主要是围绕新闻道德根据、新闻道德观念、新闻道德规范、新闻道德品性、新闻道德评价以及实践中的道德选择等问题展开的,因而称为《新闻道德论》直截了当。另外,《新闻道德论》这一书名与我先期出版的系列著作,《新闻本体论》、《新闻事实论》、《新闻价值论》、《新闻真实论》、《新闻精神论》、《新闻活动论》等形式上一致,看起来也比较整齐。首先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想告诉读者我没有在“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之间做过多的清理和纠缠,当然在相关论述中会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必要的区别和说明。在哲学层面上,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或者道德学,新闻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新闻活动中的道德关系问题、道德规范问题和活动者的道德品性问题。这本《新闻道德论》,也主要是在伦理道德原理层面上对新闻道德的讨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对道德体系做了简单的基本类型分析后,还需简要对不同类型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加以说明。对不同类型道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只是为了从理论上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认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作出恰当的道德选择。不同类型的道德观念,反映的正是不同生产、生活领域的道德实际或道德现象。道德选择的不恰当,往往会造成实际上不道德的结果;而道德选择的难度常常在于不同道德行为之间,而非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之间。下面,我们主要以职业道德为核心或作为参照,说明不同道德类型之间的关系。
  首先,所有的道德都是人的道德,道德是从一个角度对人性的描述和界定,人是道德动物,只有人才能在各种关系中讲伦理道德,实践伦理道德。所谓人与非人(比如自然或者其他动物)之间的道德关系,在最终意义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在人与整个世界的各种关系中,只有人才能够担当道德主体的角色。道德的根本属性乃是人类主体的属性;道德与否是人类自身的界定;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人类为自身制定的。这就意味着,道德规范本身必然会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正确与错误的问题,良性与恶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道德研究的实质,就是不断探索制定合理的、正确的、良性的道德根据的过程,探索制定合理的、正确的、良性的道德规范方法的过程,探索如何使主体成为讲道德、具有德性的主体的过程。
  道德是相对不道德、非道德而成立的,不同类型的道德或者说不同领域的道德,都是一种性质的道德,即“不管是哪个领域的问题,‘道德’都应该具有相同的特性,即同质性”①。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新闻道德内涵与结构
一、新闻道德的内涵
二、新闻道德的结构分析
三、新闻道德的意义分析

第二章 新闻道德根据
一、根据论是新闻道德论的根基
二、新闻道德根源与根据问题的构成
三、新闻道德根据构成的具体分析

第三章 新闻道德观念
一、新闻道德观念的生成
二、新闻道德观念形成的意义
三、新闻道德观念的表现

第四章 新闻道德规范
一、建构良性新闻道德规范的逻辑环节
二、建构良性新闻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
三、新闻道德规范的构成分析

第五章 新闻道德品质
一、新闻道德的归宿
二、新闻道德品质的构成
三、新闻美德主体的塑造

第六章 新闻道德评价
一、新闻道德评价结构分析
二、新闻道德评价标准
二、新闻道德评价方式
四、新闻道德评价的功能

第七章 实践中的道德选择
一、新闻媒体与职业个体的道德关系
二、记者与新闻信息源主体、报道对象主体的道德关系
三、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四、“有偿新闻”中的新闻道德
五、更正与道歉中的新闻道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