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软实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5966
  • 作      者:
    舒明武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红日磅礴的新精神、热核聚变的新思维、千钧霹雳的新观念、春花烂漫的新文化、浴火再生的新教育。<br>    影响中国崛起的五大软力量精神-思维·观念·文化·教育。
展开
作者简介
    舒明武,重庆人,中国知名创意著作家与策划家。<br>    1997年出版《创意风暴——舒明武商战策划》,有读者书评称“几乎一夜未眠,36万字一口气读完,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  “深为书中的奇思妙想击节赞叹,令人耳目一新,为之热血沸腾”。<br>    1999午出版《新鲜的出发点一——个人创意十一章》,有读者来电话称“从深夜读到天亮,一直到了上午仍无倦意,仍处在激动之中,并想立即实施其中的一个创意”。<br>    2001年,出版《智慧光源——舒明武商企策划录》,有读者来信称这是她读到的“最好的、最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一部书”。<br>    《中国软实力》是舒明武出版的第四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从2009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1月31日止,历经四个月的写作,我的第四《中国软实力》终于完稿了,心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120来天里,无论在重庆还是外地,无论面临的是秋风还是冬雪,每天上午进行的写作从未停止,也不想停止,也不能停止,因为,它已经成为我正常生活、完美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br>    与其说这是一次文字的远征,莫如说这是一次的心灵的远游,从中国精神的景点开始,我的心灵出发了,沿途旅游了中国思维、中国观念、中国文化三大风景区,最后在中国教育的园内结束。<br>    即使从几千年的文明讲起,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崛起,也是从精神崛起开始的,远祖们强悍饱满的精神,迄今仍在古代神话中闪耀光芒。精神的崛起引发了思维的崛起、观念的崛起、文化的崛起和教育的崛起。但后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精神的恩赐,而是以自己创造性的发挥,丰富完善了精神,反哺了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更有日本一家企业总裁叹道:“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中国人开始了,我们就要准备退出。”他说的是彩电、冰箱、空调这一类家电产品的共同经历,后来,联想又在电脑行业把这个故事重演了一遍。现在,奇瑞、吉利、比亚迪等正在把这个故事在汽车领域重演。再接下来,就要在日本也没有发展起来的大飞机领域重演一遍了。<br>    电脑芯片,中科院用十几个人用几千万元人民币就搞出来了,打破了英特尔制造的神话:研制芯片,需要几十亿美元、几千名专家云云,从而直掏世界最高尖端技术之龙庭。据报道,2010年,龙芯公司将进一步成为龙芯的创新主体并初步实现规模销售,龙芯的产学研结合的关系进一步理顺;龙芯将为国家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龙芯在电脑领域将初步实现规模产业化,龙芯3号为国产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提供核心芯片,龙芯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龙芯2F的基础上,龙芯3A、龙芯3A+、龙芯2G、龙芯2G+、龙芯3B将全面走向市场,龙芯2H的设计初步完成,龙芯3C的设计全面展开;龙芯的学科建设和前瞻研究为龙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br>    20世纪90年代,中国很少有人拥有私人电话。但是现在,中国移动说,它拥有5.08亿客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拥有3.38亿网民,这个数量比整个美国人口数量(大约3.07亿)还多。自行车曾经统治着中国的道路,但是现在大城市里的街道上挤满了新的汽车。<br>    IBM个人电脑在全世界已销售1亿台以上,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国精神的象征。2004年底,中国联想公司收购了它。<br>    2007年7月4日,奇瑞与美国克莱斯勒签订协议,用奇瑞的技术生产美国车。中国人终于开始改变外国人掌握汽车核心技术的游戏规则,打破了神话并开始制造中国神话。<br>    2008年,中国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最新发布的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机运行速度测试标准,它的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60万亿次,运算能力相当于世界第七。这是在主要由美国垄断的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里,中国科学家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红日磅礴的新精神<br>一、迎接中国精神的井喷<br>二、现代中国成就的精神鼓舞<br>三、中国精神的灾难与耻辱<br>四、空前丰富的中国精神养料(上)<br>五、空前丰富的中国精神养料(下)<br>六、中国的精神危机也不可小看<br>七、在最高的境界上认识精神<br>八、中国新精神要素一:信仰<br>九、中国新精神要素二:理想<br>十、中国新精神要素三:信念<br>十一、中国新精神要素四:道德<br>十二、中国新精神要素五:激情<br>十三、中国新精神要素六:勇气<br>十四、中国新精神要素七:意志<br>十五、中国精神要素八:毅力<br>十六、被奇瑞打破的两个神话<br>十七、改变以学为主的精神状态<br>十八、只重金钱的民族是绝无希望的<br>十九、日本、芬兰和以色列<br>二十、民族、精英与强者意识<br>二十一、精神展览馆与电视片<br>二十二、更多更好的精神传播仪式<br>二十三、中国新精神与中国新文化<br>二十四、毛泽东精神永放光辉<br>附件1 关于精神的言论选萃<br>附件2 《创造者》节选<br><br>第二章 热核聚变的新思维<br>一、跟上世界创新革命的步伐<br>二、不要再让头脑“冬眠”了<br>三、普通人的思维能力一样强大<br>四、解开创意及创意思维之秘<br>五、美国强大的思维秘密<br>六、日本国家的“发明节”<br>七、日本企业的“文化革命”<br>八、从“增减性思维法”着手<br>九、倡导“改良性思维法”<br>十、推广“组合性思维法”<br>十、尝试“逆向性思维法”<br>十二、绝美的“无我式思维法”<br>十三、向思维定势发起冲击<br>十四、注重方法与手段<br>十五、吸收中国传统思维的营养<br>十六、克服中国传统思维的缺陷<br>十七、学习天才的思维方式<br>十八、借力于伟大思想家的工具<br>十九、建立中国的创意思维学<br>二十、创新思维是引不进也买不到的<br>二十一、怎样才能获得创新能力<br>二十二、开发创新思维艺术软件<br>二十三、开展全民思维创新运动<br>二十四、向中国新思维的功臣致敬<br>附件1 关于思维的言论选萃<br>附件2 袁劲松的“七个思维头脑”<br>附件3 破解困扰创新思维的情绪<br><br>第三章 千钧霹雳的新观念<br>一、创新是技术落后者赶超的捷径<br>二、创新已成为排名第一的资源<br>三、没有个性,优秀便不存在<br>四、全球化与国际化<br>五、向高级生产要素提升<br>六、最大的财富是创新型人才<br>七、危机是从观念落后开始的<br>八、创新不能“老牛拉破车”<br>九、智力资本是新锐竞争力<br>十、我们更需要绿色GDP<br>十一、更多的宽容,更大的包容<br>十二、经验的贬值正在加速<br>十三、创新性风险值得一冒<br>十四、造福人民才有最大的幸福<br>十五、阳光财富与感恩社会<br>十六、文凭没有那么重要<br>十七、法律是一条超高压线<br>十八、人民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br>十九、永远崇敬中华民族的英雄<br>二十、转变旧观念是很难的<br>二十一、观念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br>附件1 关于观念的言论选萃<br>附件2 树立“小人物”能作大贡献的观念<br>附件3 改变世界的十大观念<br><br>第四章 春花烂漫的新文化<br>一、给中国新文化以科学定义<br>二、为中国天才培育文化沃土<br>三、尊重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br>四、中国文化新力量的勃兴<br>五、正视中国的文化危机<br>六、捍卫中国的文化安全<br>七、剔除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br>八、抵制低级庸俗的文化<br>九、反击邪恶之源的文化<br>十、挽救中国文化的自虐者<br>十一、制止文学创作的“滑坡”<br>十二、保存好中国的文化基因<br>十三、让创新文化成为主旋律<br>十四、为中国人提供精神盛宴<br>十五、景仰现代中国文化的三大丰碑<br>十六、活力依然强劲的红色文化<br>十七、当代中国文化的弱项:哲学<br>十八、从百家争鸣到万家争鸣<br>十九、呼唤中国的大思想家<br>附件1 关于文化的言论选萃<br>附件2 伟大的中国文化<br>附件3 世界八大新文化圣地<br><br>第五章 浴火再生的新教育<br>一、从温家宝总理的话谈起<br>二、用教育特区“杀”出一条新路<br>三、充满欢乐与完美的小学<br>四、孕育创造性能量的中学<br>五、爆发青春创造力的大学<br>六、创建一批新型的大学<br>七、新大学群落的壮美风姿<br>八、网络教育升起的鲜红霞光<br>九、审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br>十、“黄岗模式”与“苏中模式”<br>十一、为一条条创新建议而喝彩<br>十二、更为一个个创新行动而欢呼<br>十三、让教育真正的回归教育<br>十四、以外国优秀的教育为师<br>十五、政府还要作更大的努力<br>十六、社会也要承担起责任<br>十七、重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br>附件1 关于教育的言论文萃<br>附件2 新教育制度设计方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