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关系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系统工程,国家民政部几次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大多是以通知和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的,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可操作性不强。在具体工作上,各地往往是自行摸索,各行其是,遇到问题无所适从。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以农民自身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这种保障模式主要是依靠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依据相关政策加以实施,缺乏法律规范,除仅有一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之外,再无法律条文对此做出明确规定。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要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
应当特别指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时,既要考虑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需要,更要考虑到城乡差别的现实性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内容的特殊性等现实要求。而这些主要应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的原则上。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原则,一方面应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应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原则应主要包括:普遍性保障和重点保障相结合的原则,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政府统一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等方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