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碳市场建设:融合碳期货和碳基金的行动体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98752
  • 作      者:
    鄢德春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鄢德春,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目前正在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应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2007年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9月进入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009年9月调入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从事专职研究。目前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长三角课题1项;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上海金融学院教育和教学类课题2项。2009年进入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以来,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完成)其他人主持的各类课题7项。1995-2000年期间担任上海南都期货公司研发部经理;2000-2005年,以不同方式参与几家企业的大豆进口和期货操盘,包括在CBOT市场上的原料定价、套期保值及投资(使用CBOT的商品期货及期货选择权)。目前的研究领域是碳金融、金融机构竞争优势。近年在《上海金融》、《科学学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上海管理科学》及《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早年关于期货市场的研究见诸于《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期货日报》和《金融时报》,逾4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明确这一核心之后,《中国碳市场建设:融合碳期货和碳基金的行动体系》从中国的碳期货开发、碳基金发展、开发银行使命和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模式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最终把它们汇集到一个称为“中国碳市场行动计划倡议”的总体结论中。《中国碳市场建设:融合碳期货和碳基金的行动体系》最后结合后世博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对近期碳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确定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应该以CERS为核心是《中国碳市场建设:融合碳期货和碳基金的行动体系》展开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碳市场建设:融合碳期货和碳基金的行动体系》的创新性结论之一,是符合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中地位与作用的现实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br>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大规模的共同行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相同的。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地球峰会上,各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的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和转型国家同意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强制减排。《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个灵活的市场机制——国际间排放交易(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JI)。这三种机制创造了对碳排放额度的需求以及对碳排放额度的供应,从而奠定了国际碳市场形成的基础。<br>    2005年1月,欧盟建立了总量管制与交易形式的排放交易计划,限制大型工厂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并允许它们购买和出售排放配额。它们从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获得的减排信用也可以被企业用来履行配额要求。2005年7月6日,在英国的格伦伊格尔斯,G8领导人签署了“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公报。公报明确宣称气候变化是重要的环境与发展议题,提议发起创建多边开发银行的投资框架,包括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以支持UNFCCC的要求。<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第一节 研究背景<br>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br>二、后京都议定书时期中国面临的挑战<br>三、中国碳市场亟待发展<br>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br>一、研究问题<br>二、研究思路<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二章 国际碳市场的规则框架<br>第一节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br>一、《框架公约》及《议定书》的制定与生效<br>二、《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核心内容<br>三、《京都议定书》确立的三种灵活机制<br>第二节 “巴厘岛路线图”与《哥本哈根协议》<br>一、《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br>二、“巴厘岛路线图”<br>三、《哥本哈根协议》<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三章 碳金融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br>第一节 碳金融的概念与理论基础<br>一、碳金融的概念<br>二、碳金融的理论基础<br>第二节 碳金融的应用评价<br>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br>二、清洁发展机制<br>第三节 碳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启示<br>一、拓展碳金融的综合理论框架具有积极意义<br>二、应主动推动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清洁发展机制的修订<br>三、面向国际碳市场建设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br>四、全方位扶持我国碳金融事业发展<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四章 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br>第一节 国际碳市场结构<br>一、碳市场机制<br>二、国际碳交易的配额市场<br>三、国际碳交易中的清洁发展机制<br>第二节 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br>一、中国成为世界CERS的最大供应国<br>二、国内各省区项目发展迅速<br>三、中国CDM项目的问题<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五章 中国碳期货产品开发<br>第一节 中国碳产品发展<br>一、国内碳产品开发现状<br>二、国内碳产品发展现状特点分析<br>第二节 中国碳期货开发的组织<br>一、CDM项目的管理机制<br>二、中国碳期货开发的组织建议<br>第三节 中国碳期货开发的品种定位与发展策略<br>一、中国碳期货品种开发的现实需要是什么<br>二、中国碳期货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蓝图<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六章 世界碳基金概况与中国碳基金发展<br>第一节 世界碳基金概况<br>一、碳基金的定义<br>二、碳基金的类型<br>三、碳基金的资金来源趋势<br>第二节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br>一、基金创立的目的<br>二、基金的创立历程<br>三、基金的业务活动<br>四、基金支持和扶持的领域<br>五、基金的业务活动规划<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七章 世界银行碳基金对我国政策性碳基金的启示<br>第一节 世界银行碳基金业务模式分析<br>一、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足<br>二、世界银行碳基金运作模式分析<br>三、世界银行系列碳基金中国项目的特点<br>第二节 发展我国政策性碳基金的政策建议<br>一、发起设立系列碳基金满足不同地区和产业部门的需要<br>二、为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机制<br>三、针对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打造卖方金融产业链<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八章 重视开发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作用<br>第一节 国家开发银行使命与碳金融<br>一、支持碳金融发展是国家开发银行使命的要求<br>二、开发性金融的业务模式有利于培育和建设碳金融市场<br>三、国家开发银行促进节能减排及环境改善的实践<br>第二节 借鉴亚洲开发银行模式推动中国碳金融事业发展<br>一、亚洲开发银行的碳市场行动计划<br>二、拓展国家开发银行在中国碳市场建设中的作用<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九章 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br>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策略分析<br>一、碳金融的业务切入点<br>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模式<br>三、商业银行如何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核心能力<br>第二节 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建议<br>一、借鉴世界银行模式,为商业银行提供金融产品创新平台<br>二、组合碳金融业务模式满足不同项目需要<br>三、倡导开拓意识,争取先行优势<br>四、提高专业能力,建立项目团队<br>五、加强国内外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br>六、提倡社会责任,鼓励赤道原则<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十章 中国碳市场行动计划倡议<br>第一节 为什么提出中国碳市场行动计划倡议<br>一、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发展低碳技术<br>二、在中国开展的CDM项目并未实现低碳技术的有效转移<br>三、中国需要系统地建设自己的碳市场体系<br>第二节 中国碳市场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br>一、以CERS期货为起点和支柱,逐步建立中国碳金融衍生品市场<br>二、设立系列政策性碳基金,培育市场形成、改善CDM项目质量<br>三、国家发改委作为碳期货及相关碳产品开发的主导者<br>四、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系列碳基金主要受托人<br>本章参考文献<br><br>第十一章 低碳世博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碳金融机遇<br>第一节 低碳世博与上海低碳经济<br>一、低碳世博概况<br>二、上海的低碳经济发展<br>第二节 碳金融机遇<br>一、低碳世博的碳金融机遇<br>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碳金融机遇<br>本章参考文献<br>附录一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br>附录二 CDM项目的基本程序和周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