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54916
  • 作      者:
    童士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和信贷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信贷行为的变化亦很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贷长、贷大、贷垄断”引起的贷款长期化和贷款集中化等。《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研究》深入阐述了这些变化及特点,展示了30年多年来我国银行信贷演变的历史进程,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做了深入分析,从现象到理论再到实证,层层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构,是《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研究》的一大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的融资主要靠财政拨款,此时的融资制度可以称为财政主导型融资。而且,财政与国有银行在为国有经济提供融资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工:国有经济的固定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而国有银行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部分流动资金。1978年以前,财政供应了国有经济几乎全部的固定资金,而且提供了一部分流动资金(所谓“铺底流动资金”)。1972年,财政提供给了国有经济57.5%的流动资金;至1978年,国有经济中仍有26.3%的流动资金是由财政提供的,财政实质上替代了金融的部分功能(张杰,1998)。在改革开放前“大财政、小金融”的制度安排下,没有中长期贷款的生存空问,银行发放的贷款几乎都是流动资金贷款。改革开放后,由于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逐步形成了“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要存续和发展,需要长期资金供应,而财政供应国有企业资金的能力持续下降。“拨改贷”是减轻财政供应资金压力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向国有银行寻求长期资金支持。当时的理论界也开始探讨发展中长期贷款作为固定资产再生产资金的补充来源问题(曹尔阶,1985),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主体逐渐由财政转移至金融部门。1979年以后,财政基本上不再对国有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而且投资在固定资产上的比例开始大幅下降,银行开始并逐步扩大发放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
  改革开放以后,中长期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贷款呈现出明显的长期化的趋势。如图5.1所示,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由1980年末的47.5亿元上升至2006年末的106512亿元,年均增长36.2%,增长速度惊人。
展开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概念、基本假设和方法
1.2.1 有关概念
1.2.2 基本假设:关于规模导向与利润导向
1.2.3 关于方法论与数据来源
1.3 文献综述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2 信贷制度变迁及其逻辑
2.1 信贷:财政的附庸
2.1.1 计划信贷配置制度的确立
2.1.2 信贷与财政:货币资源配置的两种途径
2.2 信贷:财政的替代
2.2.1 放权让利式改革与国家财力的下降
2.2.2 财政融资功能的下降与信贷重要性的上升
2.3 信贷:融资功能的回归
2.4 小结:关于行政性信贷配给与市场性信贷配给

3 信贷总量增长:轨迹描述与实证分析
3.1 信贷增长轨迹: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情形
3.2 贷款供求与贷款供求函数
3.2.1 完美竞争性信贷市场贷款供求:贷款利率是决定性因素
3.2.2 S-W:非单调的贷款供给曲线
3.2.3 S-W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3.2.4 中国的贷款供求函数:一个综合
3.3 信贷增长的实证分析
3.4 小结

4 信贷投向结构:关于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
4.1 信贷投向结构与信贷配给
4.2 市场性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
4.3 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并存的原因
4.3.1 银行风险观、利率管制与超额信贷供给
4.3.2 预算软约束、银企关系与企业过度借贷
4.3.3 银行市场定位雷同与信贷集中
4.4 信贷配给、信贷拥挤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5 信贷期限结构:信贷长期化的原因与结果
5.1 信贷长期化的事实
5.2 信贷期限结构的决定:理论分析
5.2.1 信贷期限的决定
5.2.2 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期限结构的主要因素
5.3 信贷长期化的原因: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
5.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相关性检验
5.4 信贷长期化的微观与宏观影响

6 贷款/GDP:变化态势与影响因素
6.1 贷款效率:含义与变化态势
6.1.1 贷款效率:含义及衡量指标
6.1.2 贷款欠/GDP:能否衡量贷款的配置效率
6.1.3 贷款/GDP:变化态势
6.2 影响贷款/GDP:的主要因素:理论模型
6.2.1 文献简述
6.2.2 影响中国贷款/GDP的主要因素与变量
6.3 影响贷款/GDP的主要因素:实证检验
6.4 小结

7 金融机构信贷运行与宏观经济
7.1 信贷总量增长与经济增长
7.1.1 文献简述
7.1.2 实证检验
7.2 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
7.2.1 信贷波动及其原因
7.2.2 信贷波动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7.3 信贷增长与物价上涨
7.4 信贷总量与货币供应量
7.5 小结:贷款能否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值得强调的几点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8.2.2 发挥政策性信贷在矫正信贷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8.2.3 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
8.2.4 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保持信贷的适度平稳增长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1 贷款的微观效益与配置效率相背离的问题
8.3.2 信贷拥挤是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的信贷现象
附录1 2009年中国信贷井喷的解读——兼谈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附录2 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的区域分布及其对区域
经济增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