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村镇银行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469250
  • 作      者:
    刘玉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玉平,1965年出生,金融学博士,教授,上海金融学院教务处处长。198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获金融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国内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及大学教学管理。主持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金融学》课程和基于经典案例分析的《经典金融学案例与分析》课程设计与建设。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个,主持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个。围绕现代金融发展、金融学科建设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等主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和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村镇银行发展:理论、路径与构想》致力于从农户的基本行为特别是信贷行为、乡村社会组织的变迁、现代农业的产业特征出发,研究村镇银行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中的功能,讨论农村地区特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政策。《村镇银行发展:理论、路径与构想》既依靠社区研究的经济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更依赖于其他定性分析工具的应用,包括对经典文献的挖掘、独立的抽样调查、实验社区的观察。同时,在分析和考察村镇银行时,不仅将其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去看待,关注市场中的纯粹经济变量(如需求-供给条件、价格等),更将其视作为乡村文化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关注村镇银行发展的外生变量(如文化传统、乡村习俗等),尤其关注村镇社区意识形态和声誉机制对交易的约束。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回顾
1.1.2 村镇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重点与难点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逻辑起点
1.4.2 基本假设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及主要观点
1.5.1 研究特色
1.5.2 主要观点
1.6 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1.6.1 村庄、银行、村镇银行
1.6.2 农户借贷行为

第二章 村镇银行发展的理论解释
2.1 交易费用理论
2.1.1 土地、劳动力、资本的“联系机制”
2.1.2 农村产业与金融扶持
2.1.3 非生产性金融需求
2.1.4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费用
2.2 金融抑制理论
2.2.1 金融抑制理论的内涵
2.2.2 金融抑制的影响模型
2.2.3 村镇银行功能的发挥
2.3 农户融资选择模型
2.3.1 农户资源禀赋
2.3.2 农户融资选择模型
2.3.3 农户融资选择的影响因素
2.4 农村信贷市场的帕累托改进
2.4.1 垄断条件下农村信贷市场的低效率
2.4.2 村镇银行进入的帕累托改进

第三章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其偏离
3.1 银行市场定位的一般理论
3.1.1 跟随型市场定位和求异型市场定位
3.1.2 银行市场定位的“CAP”模型
3.2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制度背景与理论逻辑
3.2.1 从一则短论谈起
3.2.2 “根植三农”的市场定位:制度背景
3.2.3 “根植三农”的市场定位:理论逻辑
3.3 从农村信贷市场现状看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3.3.1 信贷供给
3.3.2 信贷需求
3.3.3 一个来自社会公众的观点
3.4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偏离:现象描述
3.4.1 调查介绍
3.4.2 市场定位的偏离现象
3.5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偏离:理论分析
3.5.1 村镇银行的信贷瞄准机制
3.5.2 农户对给定信贷产品的需求
3.5.3 村镇银行的信贷供给
3.6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四章 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经营模式
4.1 村镇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
4.1.1 现代经济中的产权形式
4.1.2 村镇银行的产权模式选择
4.2 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
4.2.1 基本假设
4.2.2 样本选取与变量说明
4.2.3 实证分析
4.2.4 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选择
4.3 村镇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3.1 激励与约束机制:一般理论
4.3.2 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4.3.3 村镇银行激励约束机制选择
4.4 基于关系型借贷模式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4.4.1 村镇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4.4.2 村镇银行风险控制机制选择

第五章 基于信息约束的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比较
5.1 农户信贷市场中的信息约束问题
5.1.1 农户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5.1.2 特殊成因
5.1.3 理论上的解决方法
5.2 信息类型与农户信贷的关系
5.2.1 硬信息和软信息
5.2.2 抵押、抵押替代和信息类型
5.3 村镇银行信贷产品设计:一个比较视角
5.3.1传统农户信贷
5.3.2 小额信贷
5.3.3 农地抵押
5.4 不同农户信贷产品的信息利用条件
5.4.1 农地抵押与信息揭示
5.4.2 小额信贷与信息揭示

第六章 村镇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
6.1 财务可持续性的意义与内涵
6.1.1 特殊意义
6.1.2 内涵界定
6.2 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国际经验
6.2.1 经营收入
6.2.2 营业成本
6.2.3 信用风险成本
6.2.4 融资结构与成本
6.3 财务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以小额贷款为例
6.3.1 运行机制与运作状况
6.3.2 财务可持续性:农户角度
6.3.3 财务可持续性:银行角度
6.4 分析结论和政策启示

第七章 村镇银行监管:防范危机还是促进发展
7.1 银行监管:现状与理论
7.1.1 政府对银行监管的关注
7.1.2 理论回顾
7.2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立法与监管:国际经验
7.2.1 总体情况
7.2.2 财务报表的功能
7.2.3 财务状况与稳健性参照指标
7.2.4 几点启示
7.3 村镇银行的特殊性与监管原则
7.4 关于最优村镇银行监管方案的初步探讨
附录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