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衍生工具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衍生工具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利率、汇率以及股价等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异常剧烈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转移和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衍生工具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强,能较好地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使其迅速成为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工具市场风起云涌,几乎全球每一场经济风暴和金融危机都与衍生工具交易有着密切关系。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公司在市场上运用衍生工具避险,但是套期保值损益波动剧烈,轰动市场的案例接踵而来。因此,在诸如究竟是应该限制还是鼓励企业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等问题上,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争议,有关政府决策部门也莫衷一是。
《中国上市公司衍生工具运用研究》以我国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对衍生工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运用衍生工具对上市公司业绩、公司价值和公司风险的影响,进而对衍生工具在上市公司中运用的监管和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衍生工具在我国发展和运用的建议。
《中国上市公司衍生工具运用研究》的研究表明:首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衍生工具的运用深度和广度都有限,仍处于起步阶段。运用衍生工具的公司数量少,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比较集中,衍生工具的运用种类少,总体金额水平低。其次,相对国外公司而言,中国公司有其特殊的制度和市场背景,中国上市公司的衍生工具运用存在着特殊的动机。西方理论界提出的衍生工具运用的动机理论可以部分地适用于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因素是有限的和混合的,既体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下的动机,也体现了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理论下的动机,但是均不完全。第三,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并未像西方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的那样起到降低公司风险、提升公司价值的作用。在目前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对公司价值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衍生工具的运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综合影响是负面的。最后,结合美国次贷危机、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和国内三大航空公司燃油期权套期保值的案例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而参与衍生工具交易,但有些公司在从事衍生工具交易过程中呈现出投机的迹象,因此套期保值收益波动剧烈,衍生工具的运用应从公司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监管和控制。
关键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公司价值;公司风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