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6035394
  • 作      者:
    贾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日本文化在摄取与融合外来文化中生成,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断学习别国先进文化而发展变化,形成了一种融不同体系文化并存乃至混合于一体的多重文化,或称双重文化、混合文化等,这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
    日本文化的双重结构现象在不同领域和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它在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中贯串始终。《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从追溯日本文化生成的源头入手,描述了中国隋唐先进文化以及欧美文化对日本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选取宗教、儒学、文字、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多个视角,依据史实,揭示了日本融合外来文化的发展轨迹,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规范、社会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所表现出的日本文化双重性展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明晰论述了日本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极吸收最先进的外来文化,但对外来文化从不盲目接受,而是根据本国需要有所选择,并将其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创造性地转换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了日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正是这种双重性结构的日本文化,推动了日本历史的发展。
    《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内容丰富,史论结合,结构完整,论述深入浅出,不仅为日语学习者、涉日企业或对日交流的从业人员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也为广大读者了解日本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同时,《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对促进日本文化的研究和提高我国日语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3)编撰史书。620年,朝廷开始撰写《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一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记》等历史书。编撰这些史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皇室的尊严,加强国家观念。
    在推古王朝初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摄取主要是通过倭国直接向中国南朝朝贡的形式,然后再经由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等诸国中转来实现的,而且在日本国内担任中国文化承继者身份的人,大多也是由从朝鲜半岛而来的渡来人。581年,中国由北周重臣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南朝陈,实现全国统一。由此,圣德太子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恢复中日邦交,向隋朝派遣使节和留学人员,直接摄取大陆的先进文化,以充实国力。随着向中国派遣遣隋使的开始,朝鲜半岛作为一个中转站输人中国文化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此举对日本文化影响之巨不可估量。据《隋书·倭国传》记载,600年,推古王朝首次遣使通隋。607年,日本正式派遣遣隋使小野妹子(生卒年不详)学习中国文化。608年9月,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随使团赴中国的还有8名留学人员,其中4名留学生是倭汉直福音、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4名学问僧是新汉人曼、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留学人员中有些人在中国长期滞留长达25年,认真学习并切身体验已经基本成熟的中央集权型官僚体制下的国家体制与文化,直至充分掌握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后才回国。高向玄理(?一654年)、南渊请安(生卒年不详)在中国逗留的时间更长,他们是在赴隋33年之后的舒明天皇十二年(640年)回国的。614年,日本又派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使隋,翌年回国。留学生和学问僧殚精竭虑地将最新的中国文化输入到日本,对其后日本文化乃至日本国家体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们在大化改新及律令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圣德太子对日本文化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引进先进的大陆文化,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为解读和吸纳外来文明打下了基础。原来一直是通过朝鲜半岛间接消极地吸收中国文化,从此以后,便直接从中国本土积极能动地、大规模地吸收中国文化。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日本文化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
一、日本双重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多人种混血而成的民族
(二)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
(三)同质与单一的文化
(四)危机意识与勤勉好学精神
(五)日本统治者对外来文化有意识地吸收
二、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
(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
(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
(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第二章 大陆文化给日本列岛带来文明的曙光
一、远古的绳纹文化
二、稻作及金属文化的传播与弥生文化的诞生
(一)水稻的传播
(二)金属文化的传播
三、古坟时代的文化源流

第三章 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吸收与选择
一、圣德太子与中日交往
二、大化革新前后以唐朝为楷模的变革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法制建设方面
(四)教育方面
(五)文学艺术方面
(六)史学方面
(七)科学技术方面
三、对唐朝文化的取舍与选择

第四章 和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西方文化初传日本及其影响
二、兰学的吸收与发展
三、明治维新对西洋文化的吸收
(一)幕府统治的灭亡
(二)确立近代天皇制
(三)以西方文明为模本的三大改革政策
四、日本近代化初期的“和魂洋才”思想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美国文化的吸收
(一)政治体制改革
(二)经济领域改革
(三)教育制度改革
(四)美国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

第五章 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家
一、日本人宗教信仰的特点
二、日本民族的本土宗教:神道
三、佛教文化的兴起与兴盛
(一)佛教文化初传日本
(二)奈良时期佛教的兴盛
(三)平安时期天台、真言宗开启日本佛教文化新风
(四)镰仓时代的新兴佛教
四、神道教与佛教的摩擦融合
五、基督教与神道思想的碰撞

第六章 日本化的儒家思想
一、儒学初传日本及早期日本儒学
二、江户时代儒学的兴盛及儒学日本化
(一)新儒学与禅宗
(二)儒学脱离禅宗与日本的朱子学派
(三)儒学与日本神道的关系
三、儒家思想对日本道德观的影响
(一)日本人的忠孝观
(二)儒学理念与日本的经营之道
(三)儒学道德与日本“纵式”社会结构

第七章 日本文字的形成与演变
一、汉字传人日本及其传播
二、汉字向假名转变及日本文字的形成
(一)直接使用汉字、汉文阶段
(二)假借汉字音、训标示日语阶段
(三)使用平假名、片假名创造日本民族文字阶段
三、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
四、日语中外来词汇的介入
(一)汉语词汇对日语的影响
(二)西方语言词汇对日本语言的影响
(三)外来词汇介入日语的模式

第八章 具有东方特色的日本节日文化
一、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节日
(一)元旦
(二)七草节
(三)成人节
(四)女儿节
(五)端午节
(六)七夕节
(七)盂兰盆节
(八)重阳节
二、日本民间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一)关于祗园祭
(二)祗园祭中的中国题材
(三)祗园祭中经过日本人改造的中国文化

第九章 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日本传统艺术
一、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
(一)日本茶道的源流:中国茶文化
(二)保持至今的日本茶道
(三)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异同
二、日本书道的形成与中国书法
(一)汉字的传入是日本书法的基础和载体
(二)从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8世纪初至12世纪末)
(三)镰仓时代至江户时代(12世纪末至19世纪60年代)
(四)明治维新时代(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庭园艺术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