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认为是美国证券界的“鹰派”,他也自称自己的个性继承于一个一个女强人的血脉;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向自己喜欢的女人求婚后,8个星期内就闪电结婚;他是个尽职的人,人们称他是不知疲倦的“牛头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竟然只能以躲在厕所看《周末画报》为一大消遣。
他就是中国人的“老相识”亨利·保尔森。从美国财政部长位置上退下来的保尔森,以自己的坦诚和勇气,在回忆录中记下了金融危机期间,那一个个难忘的日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时候,他甚至想着服用安眠药;在与议员商讨救市计划时,他几次躲在柱子后面干呕;而为了挽救整个金融体系,他甚至向议长佩洛西下跪。
保尔森虽然给人性格强硬的印象,但他也坦承自己在金融危机期间犯下的错误:当雷曼处于生死关头时,他竟然忽视了英国人放弃购买雷曼的警告;他低估了公众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市的愤怒程度;而他推出的一系列救市计划,也常常不是出于详尽的分析,只是出于直觉判断。
保尔森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执著、强硬但不乏温情;他怨恨华尔街的贪婪却又不遗余力地挽救它们;他信奉自由市场的理念但却又不得不为政府救市计划四处奔波。
正如保尔森所说,他拯救的金融世界曾处于峭壁边缘,但幸运的是,倔强的保尔森并没有让金融帝国坠下深渊。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 胡祖六
伴随着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我无法摆脱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呢?可能发生在中国吗?中国将来要为自己的金融变局支付什么样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汪丁丁
无论是大萧条还是次贷危机,是犹存的高盛还是已逝的雷曼,是壮年传奇的格林斯潘,还是万年落寞的保尔森,其行其言对短暂的人生而言皆可资治或赏析,对于恒久的历史而言都成尘埃寂然无痕。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钟伟
2008年从美国华尔街蔓延开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留给这个世纪的最重要的话题肯定不再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金融的脆弱性,而是我们如何拯救即将坍塌的金融系统。这本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它涉及我们已有的信仰、教条、理论和制度,涉及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公平与正义以及法律和宪政。拯救危机行动中的主要人物、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这部回忆录为我们披露了华盛顿高层以及他本人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的不为人知的辩论、妥协、决策和行动的内幕,让人大饱眼福。
——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
真实,生动,紧张,刺激。在世纪金融危机的高压下,位于权力中心的重量级玩家,权衡的是上级发出的指令、下级通报的形势、媒体转达的民情、以及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市场信念和数学模型则无足轻重。
——北京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薛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