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如果每家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货币会怎样?你口袋里的钞票既有农业银行发行的,也有招商银行发行的,还有你们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印制的……,而且,这些银行又都是个人开的,随时有倒闭的危险……
其实,300多年前的金融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那个时候,流通中的钞票是商业银行自己发行的,我们称之为银行券,如果发钞银行倒闭,则银行券也就成了废纸。19世纪的美国,有1600多家银行竞相发行钞票,期间有多达3万多种钞票进入市场流通,混乱的货币秩序严重扰乱了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秩序。汲取教训后,各国相继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发行货币的特权集中到本国的一家银行,中央银行就是由此而来的。
早期的中央银行因为和政府的密切关系,且具有发行货币的垄断性特权,实力和信誉远超同时期的其他银行,在其他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或者濒临倒闭时,中央银行会出钱予以帮助,因此逐渐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渐渐地,中央银行发现与其等商业银行出事后再救助,不如事前就进行主动监督管理,于是就有了监管商业银行的职能,逐渐地,它又被赋予了利用有效的工具进行宏观经济和金融调控的职能,于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就这样形成了。
19世纪初,较完善的中央银行制度才开始形成。1920年在布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发行银行应脱离各国政府控制的观点,成为各国建立中央银行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国有化成为当时改组和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同时,在保持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国家加强了控制。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加强了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在此基础上,1945年12月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动了各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