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有学者提出将财政学改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财政学理论,也拓宽了财政研究的领域,为政府公共经济活动拓展了空间。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上看,财政学研究的方法也逐步由经济学扩大到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研究的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的收支问题,还涉及政府治理、预算民主、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社会和谐等多领域,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显学。三、财政学理论发展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研究的深入,财政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在西方国家,古典经济学派影响深远,其财税理论占据重要地位,先后产生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庇古等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税收原则、公债性质、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等理论,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财政学理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理论,即“六项扣除”原理,在《资本论》中分析了税收和公债问题。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财政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期间,公共产品理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研究和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当代影响东西方的重要财政理论,本章第二节将作具体介绍。
在众多的学派中,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领域研究,打通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该理论通过选举机制的分析揭示政府干预同样可能出现失灵问题,认为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是通过政治家作出决策的。在这里,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好比货币。选举制度等同于市场制度,公共决策就像一个市场交易过程,因此,可以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过程。传统理论认为政府总是大义为公的,而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政府是由具有人类一切缺点的人组成的”,也会犯错误。总之,政府不是神的造物,也不是超凡至圣的超级机器,政府干预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是“政府失败论”。公共选择学派强烈反对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政策,主张经济自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