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不久,客户就因质量问题纷纷要求退货并要求厂方赔偿损失……此时的李嘉诚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操之过急,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再这样下去刚刚打出点名气的长江品牌会马上毁掉。意识到这一点后,李嘉诚立马对生产线进行调整,然而,一切都于事无补。工厂资金流动受阻,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江塑胶厂因此停滞不前。有句话叫“墙倒众人推”,各大银行、原料商们在得知长江的境况后,纷纷催要贷款与货款。面对多方阻力,亲友们竭力地劝说李嘉诚将长江塑胶厂卖掉,以清偿债务。然而,李嘉诚却拒绝了亲友们善意的劝说,因为他无法放弃“长江”这个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品牌。<br> 面对长江塑胶厂面临的追在眉睫的问题,李嘉诚开始冷静下来,并理性地分析长江的现状,平静地思考着应对危机的策略。首先,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员工,他明白长江要渡过这次危机不是他-个人能办到的。于是,他郑重地向员工宣布——只要工厂出现转机,那些被裁掉的员工可以继续来上班。同时,他恳切地要求员工们原谅他的失误,可以和他一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共谋发展。在他的真诚与激励下,员工们的情绪逐渐稳定,士气大为高涨。接下来就是客户的问题了,长江的老客户很多。李嘉诚先是一家一家地登门致歉并恳请他们为塑胶厂如何走出困境提出意见。面对李嘉诚的真诚,那些合作多年的老客户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让步。最后,就是“债主”了,李嘉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检测,发现自己的产品并不是全部不合格。于是,他将次品与合格品分开,然后又一头扎进市场,像刚开始做“行街仔”一样夜以继日地推销塑胶厂的积压库存。很快,那些合格的产品便卖出了很大一部分,他又把那些次级产品全部盖上“次品”的章,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专营次品的批发商。就这样,李嘉诚利用出售积压产品得到的货款,陆续偿还了一部分债务,从而使“债主”们的情绪逐渐稳定,长江塑胶厂终于赢来了喘口气的时间。之后,李嘉诚积极与员工们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改变以前的销售模式,采用以销带产的模式。一段时间后,长江终于摆脱了困境,业绩渐入佳境,很多在危机中被裁的员工纷纷回来上班。长江塑胶厂终于彻底走出泥潭,走上了正常的轨道。<br> 1951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是李嘉诚创业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时光。同时,李嘉诚深刻地体会到——领导一个企业,就如同驾驶一艘大船,舵手的任何失误,都可能给航船带来灭顶之灾。李嘉诚明白,自己此刻还不是个出色的掌舵人。<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