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从农业中的分离,促进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开始有了少量的剩余,于是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剩余产品的交换,该交换是在原始公社的尽头或在它的边界上进行,这是边境贸易的原始形态或雏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境贸易。人类社会经过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着交换规模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逐渐代替了以往物物交换的形式,随后又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即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此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了阶级,原始公社逐步瓦解,产生了国家。另外,就商品的本性而言是开放的,没有边界和国界的。当时商品不仅在部落的边界上进行交换,而且超越国界,与毗邻国家在边界上进行小规模的交换,于是就产生了早期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境贸易。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我国边疆地区不仅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通过边境贸易的这种形式与邻国保持着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从甘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诸多遗址的墓葬品当中,发现的磨制玉片、玉瑗,可以推测,玉可能是从新疆来的。①这证明了新疆地区与内地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就有了经济联系。除此之外,在独联体的阿尔泰山地区巴泽雷克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中国丝绸。②这也说明了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将丝绸传到了西方,这表明中国边境贸易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产牛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