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23981
  • 作      者:
    陈春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春声,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现承担多项具有历史人类学取向的重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受聘为国内外近20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曾在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长期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曾获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在积累丰富数量和记述史料的基础上,严格地运用定量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是迄今中国大陆关于清代物价史研究中出类拔萃的力作。
  ——[日]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物価,经济变勤》,58页
  无论是就严格意义上的计量经济史研究而言,还是从经济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趋势来看,本书的研究都是富于创意的。作者的努力使我国经济史的计量研究从一起步就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刘志伟、郑振满,《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研究进入对物流背后人的活动的考察,我们就发现,18世纪广东米粮市场的运作包含着深刻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决定了传统中国市场具有与西欧不同的性质和导向性。
  从市场运作的情形看,当时表现得颇为有序、高效的市场网络,实际上其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大量非理性、无秩序、不经济的因素。我们讲到,18世纪以广州、佛山为核心的区域性米粮市场有较高的效能、多层次和较完善的内部组织,其运作也较为理性,在这个市场上商品的流动基本上是根据米粮地区差价所反映的供需状况以及运输的便捷的情形合理地进行的。但另一方面,这个市场体系的每一个部分和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非经济的行为,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前述广州旗兵控制、操纵米铺,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在广州、佛山设立经纪米谷总埠,县城米铺与胥吏、兵丁串同作弊,陆丰知县的家人欺压米铺,黄鼎司巡检借故查封佛山米铺,五斗口司书吏强迫米粮商人少报米价等等事实,都是这类非经济行为的典型例证。实际上,这类行为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这样,市场网络的各个组成因素的非理性性质与市场总体运作的有序表现构成一对奇特的矛盾。而且,在传统中国后期这一矛盾并不仅仅存在于米粮市场,更不限于某一经济区域。
  就商人的活动看,尽管他们在每次具体的交易活动中必定斤斤计较,锱铢力争,力求取得最大的利润,但是,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却不在于经济方面。18世纪到广西从事米粮贸易的广东商人发财之后都投资于土地和政治,广东省内大米铺的经营都带有明显的家族性并以增强宗族力量为其重要目的和手段,许多小商贩进行经营活动则仅仅为了家庭的生计。当时中国并不存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的商业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财富积累如果不转化为土地、功名、职衔、家庭的荣誉和地位等等社会性标志,就难以使其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或难以使这种提高得到实质性的保证。所以,商人具体交易活动的利润追求与其最终目标的非经济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是不足为奇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研究构想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米粮地区差价与米粮市场的运作
第一节 广东与省外的米粮贸易
第二节 广东省内的粮食贸易
第三节 市场中心与米粮贸易
第四节 米粮市场上的商人

第三章 米价变化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18世纪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
第二节 关于市场整合的数理分析
第三节 18世纪广东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

第四章 粮食问题与基层社会
第一节 政府、士绅与粮食流通
第二节 赈灾和救济
第三节 粮食仓储与社会控制

第五章 结语——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附录一 清代的粮价奏报制度
附录二 康熙四十六年至雍正十三年(1707-1735)广东米价
附录三 乾隆元年至嘉庆五年(1736-1800)广东米价数据的资料来源
附录四 地方志和其他文献中有关18世纪广东粮价的记载
附录五 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
附录六 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
附录七 走向历史现场——“历史·田野丛书”总序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